坚守初心,担起“绿色长江”上游责任 重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021-06-25 23:3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12月26日,历经三次审议,《长江保护法》正式通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写入了我国首部流域法律,修复长江母亲河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关乎长江流域亿万居民的福祉与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在肩,需要如磐信念赓续完成。

   

  2021年3月12日,重庆两江四岸。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阳春三月,春风吹皱一江春水,从武汉溯江而上,长江日报-长江网采访团抵达长江流域重镇重庆,这里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纵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山水景观,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五光十色的重庆被网友称为“魔幻之都”,而红色和绿色,却始终是重庆两大核心底色。  2016年1月,“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考察,指出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奠定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总基调,中华民族母亲河从此开启了新篇章。

   

  2021年3月9日晚,重庆江边夜景,高楼鳞次栉比,霓虹绚丽。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肩负着“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5年来,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交出了一份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绿色发展高分“答卷”。

  牢记总书记嘱托,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绿色”重庆华丽变身生态高地 

  作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地,5年来,重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用实际行动推进长江生态修复,提升人民福祉,践行党的初心。

  总书记当年视察过的港口 

  如今已是“绿色聚宝盆” 

  3月8日下午,经过10多天航程,“重轮集3018”号货轮载满集装箱缓缓停靠在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码头,系好缆绳后,船员张勇等人就首先忙着收拾船上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他们使用码头的自助设备抽取污水,一袋袋生活垃圾通过四层楼高的台阶被送到地面处理。“每停靠一个港口,同样的事情就要做一次,这已经成为我们船员的新习惯。”42岁的张勇笑着说。

  在长江上行船10年,张勇是从几年前开始养成了这种新习惯。“从前,船上的污水和垃圾都是随手‘处理’,对长江的污染不小。”张勇说,长江大保护开始后,沿途各个城市和港口都非常注意长江环保,特别是果园港港口打造的“绿色港口”,船员们已树立了保护一江清水的意识。

   

  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张勇提到的“绿色港口”,是果园港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一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企业自行投入约450万元用于港口区域的长江水质保护。

  这项工程与2016年的那次历史性考察活动息息相关。

  2016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考察,他在重庆果园港仔细察看了港口运作、环境保护等情况后,称赞“这里大有希望”。

  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果园港工程技术部经理张福全当时就在码头上的欢迎队伍中,聆听了总书记讲话后,他一直在思考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人民和历史的高度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如今已经看到了成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果园港和其所在的重庆两江新区,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排头兵。

  从2017年开始,果园港陆续建设了6个岸电项目,供停泊船只抽取废油,杜绝油料污染江水;并修建2个生活污水收集装置和船上垃圾处理设备。张福全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们现在每年回收船上垃圾3300—3600次,实现了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油水分离处理,同时对生活污水进行转化,处理后的水达到三级排放标准。”

   

  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福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5年来,两江新区厚植生态本底: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悦来国际会展城海绵改造项目入选国家住建部经典案例库。五大流域河湖综合整治,长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御临河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总体为Ⅱ类。建成119个城市公园,区绿地率达32.08%、绿化覆盖率42.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5平方米,公园数量和密度处于西部前列……

  如今的两江新区,江水更清了,人居环境更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也大踏步前行。果园港成为西部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四向通道、四式联运无缝衔接,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进一步成熟,成为不折不扣的“聚宝盆”。

  果断叫停300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 

  广阳岛变身市民“生态大课堂” 

  山林间郁郁葱葱,草长莺飞,三三两两的市民乘船到岛上赏花游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月10日,长江日报-长江网采访团登上重庆市广阳岛时,眼前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美好图景。而就在几年前,岛上曾准备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开山、修路,对自然环境一度造成了严重破坏。

   

  复绿后的广阳岛,绿意匆匆,生机盎然。 受访者供图 

  广阳岛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铜锣山、明月山之间的长江段。枯水期全岛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三峡大坝175米蓄水位线以上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

   

  复绿后的广阳岛,绿意匆匆,生机盎然。 受访者供图 

   

  复绿后的广阳岛,绿意匆匆,生机盎然。 受访者供图 

  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2015年前,广阳岛曾经一度规划了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

  2017年8月,重庆市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果断叫停了广阳岛房地产开发项目,踩下“急刹车”。

  2018年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广阳岛打造成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为具体指导,探索建设广阳岛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法自然的要求,抓住“留水固土”和“营林丰草”2个切入点,因地制宜确立“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6大策略和18项措施。

  一期项目于2019年10月动工,目前已全面完工,全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30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课堂。

  正在进行二期修复的广阳岛,未来不仅是市民的生态大课堂,同时还在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复绿后的广阳岛,绿意匆匆,生机盎然,每日市民可预约登岛休闲。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据介绍,未来重庆将以广阳岛为核心,在长江南岸建设广阳岛智创生态城,一方面通过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让城市融入自然;另一方面,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和人才,大力发展大数据、健康文旅等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昔日打鱼人变身“护河人” 

  水美鱼多日子更红火 

  “以前因为河水污染严重,看着河里的鱼儿越来越少,我很心疼;现在河水变清了,鱼群数量也恢复了,这也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财富。”3月9日上午,63岁的刘友军带着清漂队队员们在龙溪河上打捞落叶等垃圾。在这些昔日渔民的呵护下,曾经污染严重的龙溪河已恢复自然风貌。

   

  2021年3月9日,长江日报采访团探访垫江县龙溪河。整治后的龙溪河水质清澈,河两岸绿树成荫。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刘友军是重庆市垫江县长龙镇村民,干了41年渔民,门前那条龙溪河曾经是他的“聚宝盆”。

  龙溪河流经重庆梁平、垫江、长寿3个区县后汇入长江,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地位突出。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沿河两岸的造纸厂、啤酒厂、化肥厂等企业出现,加上各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龙溪河逐渐变成了一条“黑臭河”,再也打不到鱼了。

   

  曾经以河为生的老渔民刘友军如今参与河道的保护,做起了巡河的工作。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2021年3月9日,长江日报采访团探访垫江县龙溪河。整治后的龙溪河水质清澈,河两岸绿树成荫。工作人员正在河道上清淤。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从2015年开始,刘友军和许多村民一起开始转型,参与垫江县境内河流的巡查管理和清漂行动。2019年,垫江县兴禹水利水电建设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兴禹公司)成立,成立清漂办公室,刘友军等15名昔日渔民成为专职“清漂人”。“在各方的努力下,龙溪河周边的居民从靠水吃水变成了保水护水。”垫江县兴禹水利水电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谭军说。

  “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重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成为龙溪河沿线保护生态的根本遵循。

  垫江县以“河长制”为抓手,探索以县属国有公司兴禹公司参与龙溪河管理,实施清漂、巡河、生态发电、水生资源管护“四位一体”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了龙溪河(垫江段)全方位、多层次管理,全县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工作成效明显,多次获得上级表扬和群众的认可,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求是等20余家媒体报道,也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60个创新管河治河模式优秀案例之一,总经理谭军于2020年9月30日被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

   

  2021年3月9日,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战略下,垫江县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春意盎然。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而在上游的梁平区,近年已累计投入20亿元,流域内建成总设计能力5.037万吨/天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站)39座、污水管网408公里;累计整治流域内工业企业100余家;整治河道49.398公里,新建堤防90余公里;同时关闭流域内小型造纸厂11家、乡镇煤矿14家、非煤矿山24家、烧结砖厂16家、畜禽养殖场332家,烟花爆竹产业全面退出;利用关闭煤矿等工业企业原场址,开发建设金带镇滑石古寨景区、和林镇水帘洞稻田漂流等生态旅游项目,持续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2021年3月9日,长江日报采访团探访垫江县龙溪河。整治后的龙溪河水质清澈,河两岸绿树成荫。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经过努力,2017年,龙溪河再现清水绿岸,2018年龙溪河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专家对话】 

  重庆市发改委长江处副处长吴文彪: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 

  长江日报记者:重庆5年来在长江生态保护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吴文彪:从2016年开始抓生态环境保护修复,5年来,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重庆出台了《重庆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并大力推动实施,凝聚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强大合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重庆大地上的主旋律。

   

  发改委长江处吴文彪副处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者:重庆在推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有些什么新机制、新做法?

  吴文彪:重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上,我们跟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了“三江流域”常态化暗查暗访工作机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也同步纳入重庆市生态环保督察重点督办事项,建立了常态化问题发现机制,一体化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督导。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始拍摄重庆市生态环境警示片,并在全市有关会议上进行播放,形成有力震慑。

  另外,市发改委每年都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年度工作要点,并纳入到市级专项目标考核,由市发改委牵头进行考核,确保年度工作要点能够落地见效。

   

  发改委长江处吴文彪副处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者:现在各方如何落实长江大保护?

  吴文彪:共抓大保护的意识转变非常明显。比如说从产业准入来看,现在是几乎所有的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在核准项目时,都会主动参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等约束性文件,看这个产业是否符合管控要求。

  对普通百姓来说,长江大保护也是深入人心。比如说,长江十年禁渔,您到重庆的餐馆去吃饭,现在哪里还能吃长江鱼,大家心里都有这样一根弦。

  现在重庆空气质量非常好,优和良的天数每年都稳定在300天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标率为100%。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真正做到对中下游负责任。

  (长江日报-长江网特派记者彭仲 史强 重庆大学学生记者罗子茗 通讯员陈娟 彭丽桦 黄航程 董璨 徐晓玲 孙宇 ) 

  感谢《重庆日报》对本文大力支持。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