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夫妻耗时1年重走长征路,如今承包300亩水田踏上乡村振兴“新长征”

2021-06-25 23:31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2021年5月12日,遵义市新蒲新区城郊结合部一间院落里,一匹马正在草地上觅食,马背上印着的“CZ”字母,这是“长征”的拼音缩写。

  院落的主人是罗建华和丁启梅夫妇。4年前,夫妻俩从江西瑞金出发,罗建华牵马在前,丁启梅驱车在后,历时1年到达陕西吴起县,重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罗建华丁启梅夫妇和他们重走长征路时骑过的马匹。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如今,他们在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窑上村承包了300多亩水田种稻、养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用罗建华的话说,“觉得自己又走上了‘长征路’”。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2021年5月12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来到罗建华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五星村家中时,夫妇二人刚刚从湄潭县驱车赶回。

  47岁的罗建华皮肤黝黑,身形消瘦,戴着眼镜的他,总是一脸微笑,刚进屋就忙着给众人倒水。妻子丁启梅与他同龄,她身着朴素,头发垂在肩上,说话轻声细语,待人礼貌客气。

   

  罗建华在自家院子里遛马。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罗建华出生在农村,17岁进入社会,起初学了一些技术打工挣钱。后来,自己创业搞过环卫公司,开过养猪场和小砖厂。多年创业路,罗建华遇到过不少困难,每次遇到难关,他总是用红军精神激励自己。

  罗建华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长辈讲述的红军长征故事总会浮现在自己脑海里。

  “红军战士连生命都置之度外,我创业遇到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罗建华说,遇到困难,他都会默念“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话,给自己加油鼓劲。

  2006年,罗建华萌生一个大胆的决定——重走长征路。后因企业经营繁忙,计划只好作罢。

   

  罗建华和村民商量当季的生产。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就算爬,我也要爬到陕北去” 

  2016年,养猪场和砖厂停办,罗建华有了闲暇时间,“长征梦”再次在他心中浮现。他买了一匹马,并开始与遵义市长征协会专家一起研究出行线路。

  “一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以为他开玩笑的。”丁启梅没想到,丈夫态度坚决,说要骑马去。“你自己一人带匹马去,怎么照顾好自己?”

  拗不过丈夫,又担心他的安全,2017年10月5日,丁启梅跟着罗建华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重走长征路。丈夫骑马,她驾车同行。

   

  罗建华丁启梅夫妇查看田地里种植的油菜。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起初七八天还是很有新鲜感的,到了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我有些受不了,想回家。”丁启梅坦言,自己是打过退堂鼓的。

  但罗建华态度坚定:“要走你走,就算爬,我也要爬到陕北去。”丁启梅只好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回忆这段往事,想起丈夫倔强的态度,丁启梅眼眶湿润了。

  生活上的困难,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路途上的艰辛,远超夫妻俩预料。

  “有些山路地势险峻,车辆根本过不去,连马也上不去。”罗建华说,途中经过红军曾经行军的广西老山界,在距离老山界5公里左右的地方,车、马都上不去了,只好另选其他道路绕行。而像这样的地方,一路上遇到过五六处。

  “感觉整个人都得到了淬炼” 

  罗建华说,由于带着马匹,每天晚上的住宿问题十分棘手,沿途除了农村就是荒郊野外,只能借宿在沿途村民的门前院内。

  他回忆,途经江西省赣州市古陂镇时,当地村民的一个举动,让他和妻子记忆犹新。

  当天傍晚,他们来到古陂镇一位村民家的院落前,准备借宿一晚,说明情况后,村民热情相邀他们进屋。

  “当时村民家刚刚吃过饭,我们进屋后,女主人立即煎了几个鸡蛋。”丁启梅那时想,能够吃上一顿热饭,有停车歇马之地,心中已经感激不尽。

  可没想到,饭后,村民还到厨房用土灶烧了一大锅热水,让他们进屋洗澡。“家里热水器坏了,只能将就一下了。”说这话时,村民还有些不好意思。罗建华回想当时的一幕,心中仍觉触动。“换做是我,可能做不到这样。”

  长征途中,丁启梅将一路上的见闻进行了记录,整理成了一本“长征日记”。日记里,丁启梅用工整的文字,记录着长征途中的艰险,也记录着沿途群众对他们的帮扶。

  “来到红军长征宿营第一村麻地村,村主任给我们端来花生、鸡蛋”“孩子们见到罗建华骑马到来,都会不约而同地向他行队礼,围过来听他讲红军故事”……

  时至今日,丁启梅仍会时不时翻看这本特殊的日记本。“回望这一路,感觉整个人都得到了淬炼。”

  “珍惜有限的时间,做有益的事情” 

  2018年10月,走完了长征路后,罗建华和丁启梅夫妇受到不少人关注。他们多次受邀前往中小学、大学给学生们分享长征的故事,累计已达20多次。

  “重走长征路给我最大的生活启示——要珍惜有限的时间,做有益的事情,还要学会感恩,为国家作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夫妇二人将这些感悟和收获传递给了孩子们。

  罗建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8年,他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的新闻,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指示让他当即决定——去干不少人不愿意干的农业。

   

  罗建华丁启梅夫妇和村民在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2020年,夫妇二人在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窑上村承包了300多亩水田,种植绿色生态大米及莲藕。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回归农村,回归农业,又能为家乡、为国家作些贡献,何乐而不为?”在窑上村,罗建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他们种植的生态大米,大米颗颗饱满,香气扑鼻。

   

  罗建华丁启梅夫妇将种植的水稻加工成精装大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伟 摄 

  罗建华夫妇的到来,给窑上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村民在田里打零工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未来,罗建华计划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集立体生态农业、民宿、农庄于一体,以吸引更多人来休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再难,我们也要走下去。”罗建华说。(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刘海锋 刘智宇 贵州大学大学生记者姚靓靓)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