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

2021-05-25 09:09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万里长江奔腾入海。江上烟波浩淼,岸上风景如画,江水滋润大地,人民劳作生息。

  1949年,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面治理长江为序曲,开启了发愤图强、重整山河的篇章。从“三峡工程”到“生态优先”,从“两山论”到“长江大保护”,一条绿色长江路和美丽中国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14亿中国人迈入现代化,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从未改变过。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深入长江流域一个个城市、乡村进行探访,沿岸人民的生活和讲述,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重整山河走向美丽中国的宏伟图景。

   

  浙江安吉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绿山”,旅游产业成为当地一大特色。长江日报-长江网特派记者詹松 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青年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 

  湘江,长江的一条支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

  2021年3月,长沙修业学校校长陈风华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她所在学校官微的一篇推文,其中有这样的字句:“曾经,修业学校是青年毛泽东撰写《湘江评论》的创刊之地;现在,修业学校是既教书育人又朝气蓬勃的红色宣传阵地。”

  修业学校创建于1903年,是长沙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校内南楼一层的一个房间,按照《湘江评论》旧址还原,墙面、地面、书桌、柜子等都呈现出百年前的原貌。

  从陈风华转发的推文中人们看到,这处旧址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1919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当教员,其间创办了《湘江评论》。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动身离开家乡,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湘江橘子洲,他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他的眼里,大江上下是一幅多么美丽的中华画卷!可在他的心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挥之不去,他不禁在诗中问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江山如此多娇,怎奈它越来越深地在堕入黑暗。

  1926年,出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毛泽东来到了武汉,继续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在这座他一直向往的长江中游的大城,次年他写下《菩萨蛮·黄鹤楼》,长江和武汉展现出的是这样的形象: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长江是如此壮阔,长江又是如此昏暗。这条横贯了华夏大地、吞吐着千流百川的巨龙,此刻是那么苍凉,沉重地压在他的心上。何时才能一扫愁云,尽展它亘古如一的美丽?

  长江之治,始于水利 

  治国先治水:从兴修水利到强大国力 

  长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县城陵矶,别称荆江。

  太平口村是湖北公安县的一个村。2021年“五一”小长假,1500多名游客自驾来到这里,看大堤上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许多年里,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管理处北闸管理所员工陈凯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游人,长江边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已成为太平口村的一个景点。

  距太平口村十公里之外的沙市大堤上,也耸立着一座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两座纪念碑上都有汉白玉工农兵浮雕,陈凯说,其中扛锄头的农村妇女,就是人称“荆江铁女”的松滋人、共产党员辛志英。

  2020年2月24日,87岁的辛志英辞世,将人们的目光带回到70年前。

  辛志英是新中国首批特等劳动模范,曾参与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49年之前的300年间,荆江大堤溃决了34次。

  1950年,洪峰又一次涌来,长江荆江险情频发。

  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毛泽东下定决心治理长江。长江之治,由治理水患开始。

  荆江分洪工程被列入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长期战乱致使自然环境恶化,水利工程设施稀少残缺。全中国仅有22座大中型水库,江河堤防仅有4.2万公里。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毛泽东为工程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那一年,19岁的辛志英带着镇上50多个乡亲走了一天一夜的路,来到荆江分洪黄山头工地,任务是将山上采下的大石块锤成碎石子,用于筑堤。

  辛志英用自创的“鹞子翻身碎石法”,提高碎石效率7倍。

  全靠肩挑背扛,30万军民奋战75个昼夜,荆江分洪工程一期主体工程建成。

  当年9月,辛志英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依江而兴、为水患所困的长江重镇武汉,自此有了一个屏障。

  1954年,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完工第二年,长江武汉关水位高达29.73米。拥有150万人口的武汉,29万防汛大军严防死守100多天,保住了干堤。其间,荆江分洪工程立下大功——三次开北闸泄洪,降低长江沙市段水位近1米。

  但是长江之险,依然险恶,中共中央继续将长江之治列为国家重大议题。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乘“长江”号军舰从武汉出发,顺流驶向南京。同船的有雅号“长江王”的水利专家林一山。

  在林一山铺展开的地图上,毛泽东手拿红蓝铅笔,点点这个,指指那个。

  “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

  “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与“长江王”的这一次长谈中,毛泽东分别在汉江的“丹江口”段和长江的“宜昌”段画了圈。

  从这一刻起,“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这两个关键词,深深烙进毛泽东的关切,也开启了长江治理的更大蓝图。

  是年初秋,七八只木船划到汉江丹江口,实地查勘在此筑大坝的可能。

  1956年,63岁的毛泽东在武汉3次横渡长江。兴余赋词《水调歌头·游泳》: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若干年后,毛泽东思虑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令全球震惊: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省市的20多个城市供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截住了滚滚巨流,于洪水来临时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前筑起一道削峰防线。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湖北之行第一天,即考察了三峡大坝。站在大坝上他说:“我感到很激动,信心倍增。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全国建起各类水库近10万座,5级以上江河堤防30多万公里,总量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倍多。全流域水利系统的进步,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站到了新的制高点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从“两型社会”到“两山论” 

  浙江安吉,长江太湖流域的一个县城。

  安吉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小溪穿村而过,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典范。

  4月15日,余村工作人员俞丹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余村2020年接待了90余万游客。

  世纪之交的浙江大地,曾并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形态:一种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所谓“高速经济”,另一种是开出新的出路,将生态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俞丹说,安吉余村是两种道路选择的见证者。

  上世纪90年代,因山上石灰岩资源丰富,余村人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

  粉尘蔽日,竹林失色。电影《卧虎藏龙》里的“大竹海”美景,容颜尽失。

  灰头土脸的余村靠“卖石头”成为安吉的首富村,也因“卖石头”被国家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进入新世纪,余村人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变“卖石头”为“卖风景”,变“靠山吃山”为“养山绿山”。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余村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来此调研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做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这一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现了“两型社会”的表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年后,2007年12月,苦盼中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的12个长江中游城市,盼来的是“两型社会建设试验”。“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及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大中型城市;“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从长江流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现在,武汉两江四岸已成为市民游憩、健身、赏景的绿色滨江长廊。满眼皆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随时都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年冬季,驾车带上一家人去城郊湿地公园“候鸟天堂”观鸟,成为武汉人的新时尚。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入了十九大报告,“两山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报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考察长江:从重庆到武汉到南京 

  2020年8月,晨起散步的南京市民拍到“江豚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框”的画面。

  仅隔一个月,武汉市民拍到“江豚与黄鹤楼同框”的画面。这是多年来首次拍到江豚在武汉市中心江段出现。

  “江豚又回来了!”人们感叹着。曾几何时,江豚追随轮渡捕食小鱼的情景,是长江上生态和谐的画面。

  在此前后,江豚也频频出现在湘江、赣江等长江支流。

  对“水中大熊猫”的频频再现,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认为,这是“长江大保护”推行以来的一个事件。

  2016年,“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长江上游,新年初始,习近平即深入重庆进行调研,看两江新区,观码头港口,探长江航运……1月5日,他在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沿岸一些地方快马加鞭上项目的做法“泼了一盆冷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当年8月,习近平来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冰峰晶莹,雪山连绵,湖泊如珠,河网密布。他指出: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2018年4月,长江中游,习近平再度考察长江流域。

  他在荆州登船,顺江而下,一路上,注视着两岸洲滩、码头、工业园,他连连发问,“化工围江难题,解得开吗?”“非法砂石屡禁不止,刹得住吗?”

  三天两省四地,走企业、进社区,看光谷、探民情,习近平步履匆匆、风尘仆仆、望闻问切、风雨兼程。在武汉,他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作出一个又一个重要论断: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长江下游,习近平第三次来到长江考察。在南京,他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五年三次座谈会,展开了绿色长江、生态中国建设的壮美宏图。

  江豚重现一刻,出现在党中央“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的当年。这一年规定:自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开始实行为期十年的渔业禁捕。

  23万名渔民弃船上岸,成为长江上历史性的一幕。

  这5年,长江上中下游11省市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累计搬改关转化工企业8000多家,长江首次消除劣Ⅴ类水体,沿线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人民生活。2020年11月,武汉编制完成的《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显示,南岸嘴继续“生态留白”。

  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愿正在实现,宏伟目标确立了时间表。百年洪流激荡,中国共产党追求美丽中国的脚步犹如奔腾的长江,一刻也没停息。在她的奋斗旗帜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闪闪发光,时刻激励着人们:

  “第二个一百年,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蒋立青)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