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长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2021-05-25 09:0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两年前的一个清早,黄陂王家河街青云村村民冒着大雨,给武汉市扶贫办送来一封联名信,信上按满72位村民的红手印,请求挽留两名驻村扶贫干部。

  王家河是黄陂红色火种的发源散播地。位于青云村的中共黄陂三合店支部旧址,见证了黄陂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1921年,王家河一批进步青年从武汉回到家乡,成立乡村改进社,“从改进乡村面貌入手、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社员后来大多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在,这个2017年脱贫出列的村,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他们要挽留两名驻村扶贫干部,延续乡村巨变的势头。

  青云村的百年变化,是整个长江流域翻天覆地的一个缩影。

  “为人民谋幸福”,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奋斗至今。1927年一度在武汉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员、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彭湃,与毛泽东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身为大地主的儿子,彭湃曾把自家的田契当众烧掉,他见不得农民受穷,以此让他们“耕者有其田”。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党如期兑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庄严承诺,中国道路的优势进一步彰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百年来,滔滔金色长江,映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奔向幸福生活的前行身影。

   

  浦东成为新上海和中国改革开放向全域深化拓展的标志。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詹松 摄 

  改天换地,黄金水道上现代化国家建设启航 

  1957年10月15日,长江之滨,大武汉一片欢腾。

  “一座桥开辟一条天堑的通道,一座桥确定一处时代的坐标,一座桥绽放一个民族的欢笑。”武汉桥梁史专家余启新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当年他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仪式。他从教室窗口,眼见着这座大桥一天天建成,老师曾指着桥上一位高个子说:“看!那就是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

  长江上修桥,曾是遥不可及的梦。近代,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提出在长江上建一座铁桥,从詹天佑主持勘测、设计开始,始终停留于一纸蓝图。而今在武汉,11座长江大桥并排而立、相继通车,立志记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30年的经济学家何帆多次往返调研,“一座城市的桥梁建设,和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一般是成正比的”。

  1931年,长江流域连续降雨近一个月,两岸一片汪洋,武汉三镇平地水深3米,大批民房被水浸塌。电线中断,店厂歇业,难民们露宿在高地和铁路线两旁的高楼屋顶。

  上海、南京、九江、武汉、重庆……这些长江沿线的城市,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沦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沿着长江,帝国主义列强侵入腹地,年复一年加剧着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党的七大提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国家建设前途的认识。1949年,全国钢产量不足16万吨,平均下来还不够给每个家庭打一把菜刀。改天换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提出“进京赶考”命题7年后,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饱含忧患地提出:搞好建设,不然就会被开除“球籍”。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反复强调。如何在“一五计划”中部署全国工业化布局,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

  万里长江第一桥就是重点项目之一,它打通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在长江中部城市武汉,长江南北豁然贯通;京广铁路和黄金水道,一个金色的交通十字在此形成。

  长江流域自西向东,绵阳、重庆、武汉……上海,“一五计划”多个重点项目布局在这条主轴上,强壮了中国工业格局的筋骨。

  1954年4月,重庆发电厂首台机组发电,这是西南地区第一座自动火力发电厂,也是最大的火力发电厂。1958年10月,四川绵阳城郊开建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也就是国营长虹机器厂。

  金色十字点上的武汉,则承载了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等国家“一五”重点项目,它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型国企。毛泽东40多次住进东湖梅岭,在武汉期间多次视察这些国家重点项目。

  “这是镇馆之宝。”武钢博物馆馆长张炜指着一块“马口铁”对记者说,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坐船去看武钢出第一炉铁水。船到江心,他下水游了半个小时。到了武钢,他登临炉台,看这个新中国第一个特大钢铁企业铁水奔流,打破了西方媒体认为它是天方夜谭的断言。

  在长江下游,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成为第一座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家计划生产体系焕发了生产力,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再次审时度势,陆续跟多个欧美国家建交,将国门微微开启。1974年,身价6亿美元的一米七轧机系统,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到武汉,开启了我国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先河,武钢一跃成为全国最先进的钢企。

  “当一块钢在机器上走过来时,很多人都跟着一块儿走,直到钢卷上卷、卸下来。”武钢的老工人还记得一米七轧机试轧成功现场的兴奋和欢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探索步履,在金色长江两岸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引领中国驶出“历史三峡” 

  197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立下生死状,偷偷实行土地承包。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按下红手印20多天后,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长江下游城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动工。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现代化钢铁企业之路。

  1984年,国务院批准7个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其中5个在长江流域:沙市、常州、重庆、武汉、南京。

  同年11月,德国专家格里希获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中国第一位“洋厂长”大刀阔斧改革,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将“死水”搅活。工厂扭亏为盈,产品出口东南亚7个国家。

  西方专家可以管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可以!“洋厂长”的改革经验向全国输送。三次造访武汉的“洋厂长”格里希之子伯恩特·格里希对长江日报记者说:“中国人没有忘记我的父亲,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武汉是一座值得向世界推介的城市。”

  1992年1月,改革开放再次掀开新的一页。

  邓小平考察南方,第一站来到武汉。列车停留29分钟,邓小平在500米站台走了4个来回,边走边谈。他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论断。

  南巡最后一站是上海。在浦东建设现场,邓小平指出:“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浦东开发开放陡然加速度!“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浦东,一飞冲天。到1995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在5年间翻了一番,等于再造了一个上海。

  浦东开发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成为新上海和中国改革开放向全域深化拓展的标志。

  江汉平原曾经的放牛娃胡圣虎这样感叹时代的天翻地覆:“改革开放,让我们现在过的生活,是当年无法想象的。”1984年国庆节,北京大学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打出横幅“小平您好”,横幅书写者就是胡圣虎。

  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四大制定了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航船逐浪前行,穿越“历史三峡”,行进在宽阔的水面上。

  2016年12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上海揭牌,武钢——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宝钢——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去年,中国宝武钢产量超过1亿吨,问鼎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

  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钢产量的640倍,今天一家企业就实现了!

  对比1978年:当年,中国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人民币;今天,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当年,自行车是珍贵的家产;今天,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私人汽车拥有量近2亿辆。

  今天,长江上建起100多座桥,从格拉丹东雪山流出的长江水,平均不到50公里,就会从一座桥下穿过。长江流域以占全国21%的土地面积,养育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超过40%的GDP。金色长江,载着整个中国向前奔跑。

  感天动地,巨龙腾飞全体人民走上共富路 

  湖南湘西,长江支流沅江流域,在大山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石爬专老人没想到,总书记会到自己的家里来。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他走进石爬专的家,细细询问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还去看了粮仓和猪栏,看养的猪肥不肥。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与文章中100多次擘画: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是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不同地区民生水平却各有不同,既有上海、武汉、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也有努力脱贫的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2013年11月后,在长江两岸,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先富帮后富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湖北鹤峰县太平镇沙园村四组,吃上自来水的李元培老人说:“一改过去‘背水吃’的生活,再也没为吃水犯过愁。”与“富亲戚”杭州上城区结对子建起了水厂,沙园村及周边村554户吃水无忧。

  在三峡库区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有句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凿出一条“天路”;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在三峡库区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再次指明中国的发展价值取向。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去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在十强城市格局中,长江经济带城市占其七,接近15万亿元。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宏图中,长江流域众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告别泥草屋、住上了砖瓦房……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向世界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改革开放42年,总计有7.7亿人脱贫。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了“富起来”。

  这是一个发展奇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彻底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务院扶贫办撤销,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金色长江的故事,继续向前。这条长江带,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上游重庆,“凤还巢”返乡创业,乡村踏上振兴之路。

  中游武汉,“一眼看六桥”,打造“五个中心”,推动“强起来”。

  下游上海,“龙头一枝独秀”,引领长三角城市群“连城崛”。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的长江,今天正在谱写新时代的新奇迹。巨龙腾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大步向前,正在创造新的更大奇迹。(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蔡木子 李金友 李佳 吴曈 马振华 见习记者胡祎)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