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陈慧君:丈夫患重病暗淡的日子又光亮了

2020-12-27 21:30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从借钱治病到住院无忧 政府托底让全家有盼头

  回望这过去的4年时间,我感觉人生经过了大起大落,从对生活几乎绝望,又一点点获得希望,再到现在这样对生活有盼头了。我特别珍惜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的时光。

  2014年初,当我丈夫王华明被诊断为尿毒症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华明一直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全家的生活开支都靠他当泥瓦匠赚的八九万块钱。

  自从他生病后,每天要做4次腹膜透析,光药一年就要花接近15万元,在新农合和大病统筹报销后,一年还有接近2.5万元的自费需要出,一家老小也离不开我照顾,一下子收入断了流,我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2018年12月9日,陈慧君一家合影。记者彭年 摄

2015年10月23日,黄陂区长岭街、民政、扶贫办、组织部和街道办的干部到陈慧君家慰问。记者彭年 摄

  2015年,村里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把王华明列入了低保对象,后来又提高了补贴发放标准,总算一家老小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最难熬的是2016年,当时黄陂区扶贫办和长岭街扶贫办帮我在高速收费站找了个保洁员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家里总算能有点收入了。当年华明因为腹部透析引发感染,半年里就没有离开过医院,重症监护室进出了几次,病危通知单也下了好几回,当时华明和我婆婆都哭着说放弃算了,但是我咬着牙让他再坚持一下。我跟他说:“现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你不能自己放弃。”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底,眼看着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加上我在医院陪护,吃喝都要钱,还要给他补充营养,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却不知道救不救得回华明的命。

  好在华明总算脱离生命危险,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但治疗费却花了23万元,经过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还有8万多元自费的缺口,这笔钱几乎都是向亲朋好友借的。

  就在家里一片愁云惨雾时,村里的书记、街道办主任上门来了,他们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政府给我们买了份补充商业保险,把自费部分兜了底。赶在过年前,补充保险给我们报销了8万多元,我们把借的钱都还了!

  尽管我有大半年没去高速收费站上班,但单位的领导非常理解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帮我把岗位保留下来。华明的病情也基本稳定了,儿子还得到社会好心人的资助,每年有一笔助学金,直到他长大。

  2017年,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丈夫得病后过得最轻松、最安稳的一年。华明每个星期要做两三次透析,加上定期住院复查,医药费不少。但政府买了补充保险兜底,在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自费的部分也由保险赔付了,我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2018年,街道和村里又给我带来好消息:以后华明去医院透析、复查,不需要先垫付再报销了,免交门槛费直接住院,自己一分钱都不用出。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优厚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呢?

  如今华明病情稳定了,人也精神了,每天还可以辅导儿子学习。我每天晚上8点钟到邻居家开的餐馆帮工,一个月又多了千把块钱的收入。儿子想报个兴趣班,我也有余钱给他报名了。我们还第一次带儿子出了趟远门,到武昌去逛博物馆、走长江大桥、吃户部巷,跟其他家庭没什么两样。

  12月7日是我的生日,过去几年哪里能顾得上过生日。今年,华明和儿子偷偷给我准备了蛋糕,还找了个餐馆,给我点蜡烛、唱生日歌。也许跟别人比,我的生日过得不算丰盛,但却让我幸福满满,放在3年前,哪里能想得到我们家还能有今天呢?(口述:陈慧君 整理:记者魏娜)

  政府把我们家扶了起来,我会坚强往前走,

  丈夫患重病,风浪中我家的“小船”没有翻 

  我叫陈慧君,今年42岁,黄陂区长岭街道官田村村民。

  时间过得真快,当初丈夫华明患病,我惊慌失措;现在他的病情稳定了,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家庭主妇,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感觉恍如隔世!

2017年6月26日,陈慧君负责武英高速巨龙收费站前的保洁工作。她还希望自己能够再找一份兼职。记者彭年 摄

  家里顶梁柱倒了

  政府把我们扶起来

  回想2014年初,丈夫王华明突然生病时,我真的眼前一黑。从结婚起我就没有出门赚过钱,华明手上有技术,家里没有为钱着过急。他病倒了,不仅是家里没有收入,还有大笔的医药费要支出,这该怎么办?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认真考虑出去找个事做。可我能做什么,既没有文凭又没有技术,拿什么赚钱?眼看着家里的存款一点点减少,我心里急啊!

  当时,华明在家做腹膜透析,每周4次,为了省钱,一次买半年的药,家里的药堆得像小山,买这些药一年要花接近15万元。在新农合和大病统筹报销后,一年的自费接近2.5万元,这还只是开始,往后的日子怎么办?

  这个时候国家开始启动精准扶贫,我们家也被列入重点扶贫对象。

  

2015年10月23日,晚饭时,是一家人坐下慢慢谈心的温馨时光。记者彭年 摄

  2015年下半年,华明被村里列入低保,一个月家里多了300元左右的低保补贴,虽然不多,但是总算有了进项。到年底,我们家3口人被纳入低保家庭范围,补贴标准高了,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街道还给我找了份保洁的工作,家里有了收入。

2016年2月2日,陈慧君一家三口回到官田村,街道和村干部询问他们家的状况。记者彭年 摄

  紧接着的2016年,真的是一道坎。华明因为腹部透析引发感染,从当年的3月到9月,就没有离开过医院,重症监护室进出了几次,病危通知单也下了好几回。当时华明和我婆婆都哭着说放弃算了,但是我咬着牙让他再坚持一下。我跟他说:“现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很多人都在为我们这个家努力,你不能自己放弃。”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底,眼看着医疗费单子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加上我在医院陪护,吃喝都要钱,还要给他补充营养,一个月精打细算,仅生活费就要将近千把块,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却不知道救不救得回华明的命。

  好在经过治疗,华明总算脱离生命危险,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但治疗费花了23万元,经过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还有8万多元自费的缺口,这笔钱几乎都是向亲朋好友借的。

  借的债就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们一家人的心上。村里的书记、街道办主任上门来了,他们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政府给我们买了份补充商业保险,把自费部分兜了底,赶在过年前,补充保险给我们报销了8万多元,让我们把借的钱都还了。

  无债一身轻后,我对自己说:“政府和国家把我们家扶了起来,我要自己往前走!”

  政府负担丈夫的治病费

  风浪中我家的“小船”没有翻

  我们家就像一只小船,被疾病卷入了大风大浪中,波涛汹涌,但我家的“小船”没有翻,这都是有国家这个避风港让我们遮风挡雨。

  2017年以后,我们家越来越平稳。华明每个星期要做两三次透析,但医疗费不需要先垫付再报销,住院复查也免交门槛费,自己几乎不用掏钱。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优厚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树立生活的信心呢?

  华明可以自己定期到医院做透析、复查,病情稳定了,人也精神了,他可以辅导儿子学习,管管孩子的生活。我也鼓起勇气,又踏出了一步,每天晚上到夜市上帮工,一个月又多了千把块钱的收入。

  不说干别的,儿子想报个兴趣班、参加一下课外活动,我也有余钱给他报名了。2018年暑假,我们第一次带儿子出了趟远门,到武昌去逛博物馆、走长江大桥、吃户部巷,跟其他家庭没什么两样。

2018年1月30日,陈慧君和丈夫在后院菜地里,商量着雪化的时候有好多蔬菜可以采摘。记者彭年 摄

  2018年12月7日,我生日的那天,华明和儿子偷偷准备了蛋糕,还找了个餐馆,给我点蜡烛、唱生日歌,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这么简单的一个场面真的来之不易。

  2020年,因为疫情防控,餐饮一条街的夜市不出摊子了,我晚上的工作没有了。不过没过多久,有一家快递公司在武湖建分拣中心需要人,按小时计酬,正好适合我。我和几个街坊去试工,人家要求手脚快、能吃苦,试了一下午,就留下我一个人!

2020年4月26日,陈慧君和孩子在家里讨论网课。记者彭年 摄

  我想说,最重的担子,政府帮我们扛了,我们不能坐着、等着,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还是要看自己! (记者魏娜 记录)

  扶贫干部叶明壮:帮扶这一家人6年没中断过

  村民陈慧君:丈夫患重病暗淡的日子又光亮了

黄陂区长岭街道办书记叶明壮(右)和陈慧君一家开心地交流着。记者彭年 摄

  2021年2月24日一大早,黄陂区长岭街道办书记叶明壮拎着两壶油、一袋米,赶到武湖的一个还建小区看望陈慧君一家,陈慧君看着带着大包小包进来的叶书记说:“年前街道已经给我们发放了慰问物资,您还挂念着我们,真是添麻烦了!”

  这是叶明壮跟踪帮扶陈慧君一家的第六个年头,村干部、扶贫干部都轮换了,叶明壮一直没有中断与这一家人的联系。看着这家人因病致贫,通过帮扶一家人从暗淡的生活中走进阳光,他打心眼里高兴。

  回想儿子还没上小学,丈夫王华明被诊断患上严重尿毒症的那一年,陈慧君那时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充满希望的好日子就这么停了,家里还因病背债,而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往后该怎么办?

  政府没有丢下他们,叶明壮带着村干部和扶贫办上门了:“你们家最大的难处是什么?”陈慧君回答:“华明看病的钱没着落,家里没进项,我想找个能兼顾家庭的工作!”

叶明壮记下了。王华明的治疗费用,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一步步兜底,从垫付再报销,到医院直接报销,从报销大部分到几乎全报。看病的费用解决了,陈慧君的工作也有了着落。叶明壮开着车到陈慧君一家借住的武湖周围,一家家企业走访,看有什么工作她能做,最后在武英高速收费站给她找了一份工作时间灵活的保洁工作,这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丈夫患重病曾经暗淡的日子又光亮了。”从2018年起,陈慧君一家人脸上又有了笑容。

  离开武湖前,叶明壮叮嘱陈慧君:“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别硬扛!” (记者魏娜)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