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易有德父亲:我家苗木种植有扶贫大功劳

2020-12-27 21:31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从坐困愁城到还债起楼 产业引导让我放手追梦

  从曾经贫困的失落迷茫,到脱贫摘帽后的兴奋喜悦,这几年,我们家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脱贫靠的是脚下的土地、勤劳的双手,但更重要的是各级扶贫干部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10月,易有德携妻女在外打工,父亲易学仁在自家新房上眺望种植的苗圃。 记者胡九思 摄

  我在家中排行老幺,有3个姐姐。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供养爷爷奶奶和4个儿女的重任落在父亲肩头。

  穷怕了,就更怕一直穷下去,但曾经的现实仍不如人意。

  姐姐出嫁后,父亲在外乡成婚有了自己的新家,我成了一家之主。虽然初中毕业后,十几岁的我就开始外出务工,但靠一人之力养一个家谈何容易。

  2010年,我和妻子杨海燕结婚,当时扯了4万元钱的债。之后很快有了大女儿,当时,每个月只能挣两三千块钱,要养爷爷、妻子和女儿,还要还债。一年忙到头,全部收入也就万把元钱,刨去生活开销,没有节余。这一度让我家在贫困的境地里难以脱身。

  2015年10月16日,图为易有德与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内。记者胡九思 摄

  穷则思变,不能再这么下去!2011年,我下定决心,带着妻子女儿回了老家,把我们家曾经的家族产业捡起来——种苗木。

  苗木种植是我们高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村里对我家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浓浓的创业氛围。村委会干部告诉我,武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村里租地建了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可提供种苗、负责回收,还进行技术指导。在村委会的介绍和帮助下,我很快成了签约农户,并跟着专家能人学技术。用了3年时间,我掌握了几种常规苗的扦插、嫁接技术。以种植实现脱贫,我心中有了谱。

  慢慢地,我家苗木销售上了规模,小苗年销量从最开始每年10万株到后来的四五十万株,此后我家苗木种植年收入稳定在三四万元,直至2016年,我家脱贫摘帽。

  2015年10月16日,图为易有德与妻子在为自家的苗木洒药除草。记者胡九思 摄

  家里苗木产业稳步发展和村里的支持分不开。

  山坡街扶贫办与村委会干部来我家走访,他们问我,目前发展苗木产业的困难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家与苗圃之间没有路,也没通自来水。干部们把我反映的问题记了下来。之后,他们多次上门考察、了解情况。一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我家,带来一个喜讯:村委会决定出一笔钱,为我家通水通路。不久,这些承诺都变成了现实。

  后来,村委会还把我家田间的机耕路升级成碎石路,送我到市农校培训,还承诺资助我升级大棚,这些为我发展苗木产业鼓足信心和干劲。

  2016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父亲回家操持苗木种植,我和妻子开始出外务工,到现在我俩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这有效弥补了因近年苗木市场低迷对我家年收入带来的影响。不在家中的时候,我听父亲说,村里对我家的支持没有中断:帮忙联系苗木销路、提供最新创业信息等,这些让外出务工的我们心头温暖。

  2017年2月7日,易有德家今年新盖了一座三层新房,新房还没修好,门前就已挂起了“五福临门”的春联。记者春节刚过登门回访时,易有德已离家打工。记者胡九思 摄

  如今,我家形成年轻人在外打拼务工、老人在家守好苗木的稳健营生模式,家里盖起了新房子,债务还清了,看着房前屋后整修一新,一家人心中甜蜜蜜的。

  村委会一直在鼓励我们:脚步迈开一点,还跟我家传递各种政策信息。回村开个鞋服厂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姐也想回村发展养老产业。我想,有了村委会作坚实后盾,时机成熟,我们都会放开手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坚信,勤劳肯干,加上这么多帮扶的力量,日子定会越过越好。(口述:易有德 整理:记者宋磊)

  受鼓励,鼓信心,重新“捡”起苗木种植,
  “产业+务工”,我家致富路子走得稳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5年10月25日,易有德家中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这6000元买的农用三轮车,干农活、卖种苗都少不了它。 记者胡九思 摄 

  我叫易有德,今年31岁,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村民。

  我是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村民易有德,我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依靠苗木种植产业,如今不仅脱贫出列,日子还越过越好,走上了致富路。我家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一路上总有支持与关心,让我们坚守产业,对奔小康充满信心。

  回村“捡”起苗木产业 

  村委会“牵线”种苗送到家门口 

  2010年,我和妻子杨海燕结婚,当时扯了4万元的债。之后很快有了大女儿。当时,我在外地打零工,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养家、还债,一年忙到头,全部收入刨去生活开销,没有节余。就这样,我家陷入贫困境地。

  摆脱困境得靠双手,结束在外打工,我带着妻子女儿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的引导、帮助下,我把曾经的家族产业“捡”了起来——种苗木。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5年10月17日,易有德与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内。他们相信:他们脚下的土地加上勤劳的双手,能让他们摆脱贫困。记者胡九思 摄 

  苗木种植是我们高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村里对我家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创业关怀。

  记得2011年秋天的一天,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到我家,与我交心谈心时,给我支招:“你父亲以前是村里的苗木种植能手,他虽然现在不在村里了,你可以接着干呀!”我说出疑惑:“搞苗木种植没太大信心,资金不足,还担心种出的苗子没人收呀。”余书记听了我的心里话,马上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告诉我,武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就在我们村建了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可提供种苗,负责回收,还提供技术指导。“你就放心干吧,我们当支持你的后盾!”听了余书记的话,我顿时全身热乎乎的。

  没过几天,一车树苗真的运到了我家门口,随车而来的还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园艺师。他告诉我,这些苗子免费供我试种,还把我带到田间,手把手教我如何扦插小苗和后期护理。之后,他还邀请我到他们公司的苗圃参观,手把手教授养护技术。就这样,我成了法雅园林的签约农户。那段时间,我专心学习、勤劳耕种,终于换得了收成,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一来二去,心里慢慢有了底。

  我决定一定要把种苗木的家庭产业做大。

  渐渐地我家苗木种植上了规模。我提高种植量,从20万株提升到40万株,我家苗木种植净收入有4万多元,成了附近9个村的小型树苗销售状元。

  2016年,我家从高峰村贫困户名单里出列。

  脱贫只是新起点,想要日子过得更好还要多想办法,扩宽增收渠道。2016年开始,苗木行情持续低迷,为稳住脱贫成果,已再婚在外地成家的父亲易学仁回到这个家里来,操持苗木种植、照顾家人,我抽身与妻子前往宜昌一家鞋服厂做工,有了一份新的收入。从此,“苗木种植+外出务工”的家庭创收模式持续到现在。事实证明,这个模式很适合我家情况,如今,家庭年总收入可达十来万元,奔小康之路走得稳稳的。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8年7月17日,易有德和妻儿还在城中打工,易有德的父亲正在收拾新房的院后,准备多栽种绿植,修建一个小花园出来。记者胡九思 摄 

  帮扶很精准 

  一句牢骚话换来一条平坦碎石路 

  这些年来,脱贫致富路不平坦,但我从来不缺信心,这离不开扶贫政策与支持。

  我家与苗圃之间曾经没有路,要翻过一片坑洼的荒地,那里一下雨就变成泥巴地,加上苗圃不通水,浇水得肩挑车推,苗木护理旺季,我不是陷在泥洼里艰难前行,就是在运水路上被乱石绊倒。这种困境曾让我一度想放弃苗木种植。

  那天,山坡街扶贫办与村委会干部来我家走访,他们问我:“目前的困难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没水没路,产业不好搞啊。”当时,一位干部在本子上写了点什么。

  我以为当时只是发了句牢骚,没人会当回事,但事实不是这样。

  之后,村干部多次上门考察我家周边环境,向我了解情况。一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我家,拍着我的肩对我说:“村委会刚刚研究通过了,投一笔钱,给你家往田地里修条碎石路,再把水管也铺进去。”

  很快,我看到一条平坦的碎石路出现在我家旁边。当我踏着这条道路来到田间,打开新铺设的水管为树苗浇水,浑身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后来,村委会还投了6万元,把我家田间的机耕路也升级成碎石路,还送我到市农校培训。平时,扶贫工作队、村委会总在帮我们联系销路、介绍项目,这些支持正是我家产业发展需要的,真正体现了“精准”,让我家坚守苗木产业有信心,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

  勤劳肯干,又有那么多力量支持着我们,我和父亲心中有个愿望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把苗木产业越做越大,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记者宋磊 记录)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11月8日,易有德的父亲易学仁和村干部以及记者在自家的新房下座谈。记者胡九思 摄  

  扶贫干部刘铭:兴产业抓住脱贫的“牛鼻子”

  村民易有德父亲:我家苗木种植有扶贫大功劳

易有德的父亲易学仁(左三)带着驻村扶贫队参观自家的苗圃。记者胡九思 摄

  初春暖阳洒在一片红继木上,枝叶茂盛、生机勃发。2月24日上午,记者第15次探访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脱贫户易有德家时,易有德与妻子已返回宜昌打工,他父亲易学仁正在苗圃忙碌。“今年小型苗木销得还行,卖了三四万元。”易学仁面露悦色。

  当天上午,江夏区委办公室驻高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铭一行前来易家走访,他们来到易家苗圃仔细察看、询问近况。易学仁告诉大家,今年,他家小苗种植规模约20万株,与前两年持平,预计苗木种植年净收入约7万元左右。

  易学仁指着远处一片农田告诉大家,这片刚从村民手上流转过来、与自家田地连成一片的土地将由他牵头,尝试集体果菜大棚种植项目。为此,他打算投入50万元。“如果需要设施方面支持尽管提!”江夏区委驻高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铭立即给他打气鼓劲,并表示,对易家产业发展将科学引导、帮扶不中断。

  “我家苗木种植有扶贫大功劳。”易有德家曾一度贫困,他家过去有种植苗木的产业基础。2015年起,在驻村工作队和高峰村“两委”的引导下,他家“捡”起苗木产业。修整通往田间道路、为苗圃铺设喷水管、提供化肥……有针对性的支持让易家苗木种植慢慢走稳、壮大,成为家庭收入的稳定来源。

  “抓产业就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扶贫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脱贫户日子越过越好,就乐在其中。”刘铭感慨。(记者宋磊)

  【编辑:王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