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2021-02-01 06:56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武汉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要厚植科技创新土壤,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突破口;打造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城校共生”,创造多领域“武汉学派”;让更多科技创新惠及民生,让新动能在这座城市更加激越澎湃。

  2020年6月23日,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整洁的园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激活把武汉变成创新沃土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

  市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氛围

  “回顾‘十三五’,武汉市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望‘十四五’,《纲要》谋划长远,为我们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特别是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篇部署。”市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

  就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黄立建议,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上发力。攻克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成为“十四五”时期需要重点实现的目标。

  他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埋头攻关。建议通过多样性的财政、税收、科研项目等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厚植科技创新土壤,壮大科研队伍,提高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科学攻坚体制机制。引导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属于自己的关键技术,心无旁骛攻主业。

  黄立还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创新型人才,调动社会各界科技创新热情,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市人大代表、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詹建辉:

  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创新突破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对此,市人大代表、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詹建辉非常赞成。他认为,武汉有着深厚的科研创新底蕴,能够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詹建辉同时指出,目前武汉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和实体企业较少;高端、原创性成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成相关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也不多等。

  詹建辉建议,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把武汉变成科技创新的沃土;创新平台建设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研究的突破口,针对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要加强成果转化,形成高科技产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科技创新的实际效益。

  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生产车间COB封装产线一派繁忙景象,一支支光模块从这里出发,交付到互联网企业手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提升建立联合创新中心

  全面激活武汉创新源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晓玲:

  推动“城校共生”引领创新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武汉应发挥高校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城校共生’,建好‘大学城’,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晓玲说。

  什么是“城校共生”?胡晓玲认为,在大学层面,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挥国际合作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同时,紧密联系城市,抓住城市发展带来的巨量科学研究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先机,依托城市深厚肥沃的创新土壤,创造多领域的“武汉学派”,前瞻性引领城市发展。

  在城市层面,要以更绿色、更国际化、更有特色的标准高标准建设宜居城市,以更开放、更文明、更有担当的城市文化为创新提供制度创新支撑和服务托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打造思想和知识应用的市场,以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包容大气、多元文化吸引优秀人才,为大学发挥引领科技创新作用提供更多用武之地。

  为此,胡晓玲建议成立创新联盟,可结合院士专家领衔创新的各项政策举措,建立由“大学(科研院所)+城市+产业界+权益人”组成的若干联合创新中心,如新兴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生态环境联合创新中心、历史文化联合创新中心、宜居城市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改革发展联合创新中心等,“这些创新中心要成为连接大学和城市的纽带,联系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桥梁”。

  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

  让创新离企业离市场更近一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这一提法切中要害,非常准确。”1月29日,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表示,武汉市的科教优势突出,在桥梁、船舶、材料、空间应用、光电子等领域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创新优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武汉和湖北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勤奋投入。

  李立新长期从事材料加工领域的研究工作,与武钢等本土企业开展了较多合作。对于如何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认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提出问题,科研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使用的最便捷途径。此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学制定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必需的基础工作”。

  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

  打造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康玲:

  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

  “依托龙头,突出优势,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见成效、有特色。”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康玲建议,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创新要素、高端产业汇聚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康玲提出,坚持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长江科技城、武汉临空科技城、汉阳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同时,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发优势,通过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创新动力。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人工厂”的t3项目显示面板生产线在运行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

  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这让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印象深刻。

  宋洋建议武汉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及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深入调研熟悉创新产业的发展,结合武汉各区的产城优势,制定创新发展计划。还要了解产业上下游的创新驱动因素,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不断吸引产业资本支持创新行为,这其中要真正发挥全市各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学习深圳的引导基金管理经验,大胆为创新输送血液;对基础技术创新要耐心培育、对应用技术创新要加速推进。

  宋洋认为,创新的土壤离不开悉心呵护,要对创新企业、人才引进来、扶下去,不断跟踪服务企业和人才,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创新保驾护航。

  突破率先尝试车位数字化

  用科技创新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

  市政协常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涛:

  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首购首用”

  去年9月,武汉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市政协常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涛建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要进一步加大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首购首用”,扶持企业拓展市场资源。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系列核心技术;积极争取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支持武汉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汉布局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出台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尽快实现公共数据的规范采集、共享使用、有序开放。

  人工智能科技园内的无人驾驶汽车。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市政协常委、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余龙:

  变停车位为数字化资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20年6月,已经达到3.6亿辆左右。相对而言,我国现有的停车位只有1.19亿个左右,且不光是停车位数量问题,空置率居高不下也是停车位一位难求重要原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市政协常委、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余龙建议,武汉可以在车位数字资产化上实现创新与突破,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启动车位数字化资产交易。“车位只是一个例子,一旦将车位变成数字化资产进行运作,摊位、小区公摊等都可以参照推行数字化资产运作。”

  车上安装的北斗+大数据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智能化主动安全监管系统以安全大数据为指导,对驾驶员驾驶状态的实时监控,并通过云计算对其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研判、分级预警。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通讯员徐丁 摄

  吴余龙介绍,目前,基于北斗网格码的一套编码方式,每个车位都可以拥有自己唯一的编码。一车位对应一个编码之后,武汉所有的车位可以变成数字资产进入市场流通,私家车位可以开放出来共享使用,通过数字化运营,车位经济可以盘活。当车位变得能够产生收益之后,就有更多人愿意去投资车位。这样一来,空置的车位可以得到更好的运用,更多的资金也愿意投入到车位建设中来。届时,武汉的车位可以实现“一位一码”,全市的车位将有一张共享地图。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史强 汪甦 汪文汉 张珺 黄征 通讯员陈雨 胡桂林 韩蓄 胡桂林 韩蓄 统筹:夏琼)

  【编辑:张靖】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