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支持武汉开展“中国种都”试点

2021-03-06 07:02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种子是农业‘芯片’,只有掌握着农业‘芯片’,才能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就支持武汉开展“中国种都”试点提出建议。
  湖北省是用种大省,武汉市是种业大市。近年来,武汉把推进“中国种都”建设作为发展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的重点,制定了《“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目前,湖北武汉已经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生物育种能力,核心区初具规模,种业人才和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成果日益丰硕,为现代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徐旭东表示,相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面上而言,武汉有科技优势,有人才资源,有特色生物资源,有产业底蕴,有集聚要素,还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瞄着打造“中国种都”这个奋斗目标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编制“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聚集高科技农业企业近800家,引进科迪华、拜耳作物、先正达集团等种业巨头,扶持发展规模以上种子企业253家,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重点实验室,种业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均已落成,武汉种博会品牌逐步显现,现代种业仓储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
  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主委王红玲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支持打造武汉·中国种都。王红玲认为,武汉打造“中国种都”恰逢其时。她介绍,目前,我省拥有11个国家级涉种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水稻、柑橘、油菜、农业微生物、生猪、淡水鱼等种业领域有11个院士团队;具备育种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农作物种子企业超过40家。另外,我省在全国率先试点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4600多份。在绿色超级稻和转基因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为新品种培育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也提出关于打造武汉·中国种都的建议。他指出,随着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湖北省种业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种业科研实力与成果应用不相称、本省创制的粮食作物品种推广应用面积不大、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利用亟待加强等,亟需补齐短板。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宋磊)
  【编辑:付豪】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