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这四个方面得到国务院点名表扬!并获重磅奖励

2020-05-10 01:00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5月9日讯 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9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扩大内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3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与《通报》同时发布的还有30条激励措施,名单里的213个地方将在2020年分别享受30个领域的激励措施。  

  查阅这项通报发现,武汉多次被点名表扬,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肯定的分别涉及四个方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推动双创政策落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武汉市如何频频“上榜”被点赞?又获得了些什么重磅奖励?

  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武汉与上海市并列第一

  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市并列第一。2019年,武汉市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点优势明显等方面表现突出,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点名表扬。

  市发改委表示,武汉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体制机制、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产业”,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产业基地“四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编制了具体实施路线图。

  市统计局统计显示,2019年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2.5%,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2.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32.3%,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57.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8.5%。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我市全力“聚、转、育、引”,完善“3851”产业体系,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3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与人才、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培育壮大商业航天、氢能、人工智能、5G、区块链5个新兴前沿产业。

  2020年,我市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高层次企业研发中心,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培育“独角兽”“瞪羚”等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 奖励措施:2020年对上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优先将重点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给予较大额度和较长期优质信贷支持,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申报中给予名额倾斜,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优先在上述地方设立子基金。

  “一图一表”明确土地“身份”

  武汉市存量建设用地处置成效显著  

  2019年将闲置土地处置纳入我市作风巡查内容,武汉市市委成立工作专班进行督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我市2009-2016年批而未供的5300余宗地块详细信息,建立每一地块对应的“一图一表”,明确土地“身份”……多项举措让武汉市存量建设用地处置成效显著。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对武汉市的存量建设用地处置工作给予认可,并在今年奖励武汉2000亩用地计划指标。

  闲置土地处置难、成因复杂、土地批而未供、手续不全等问题一度是影响武汉土地市场正常运转的“疑难杂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批而未供的土地中存在的征地拆迁难、招商项目未能按计划落地、市政项目供地存在“肠梗阻”等现象,提出了“补办一批、供应一批,推进一批,取消一批,招商一片”的处置对策。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实现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项目全过程痕迹化管理、电子归档、进度跟踪、查询统计等功能。

  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行“向区长写一封信”行动,明确各区“增存挂钩”处置任务及要求,市局局领导也定期带队到处置进度落后区现场办公,进一步落实推动整改。区级层面同样狠抓落实,形成合力。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开展“汉地云”招商行动,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合理利用。

  》》》 奖励措施:2020年奖励武汉2000亩用地计划指标,在安排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列出。

  棚户区改造48万户,惠及120万居民

  全国参评城市综合评分武汉十分靠前

  青山区新建的青和居小区,是原青山区棚户区旧址——工人村所在片区,这里曾是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78岁的武汉老人吴传发在这片土地上居住了整整50多年,看着这片区域从原来低矮的红瓦红墙的简易房屋,变成如今的高楼大厦;体验过从前三代六口人挤住在18平方米的小屋,到现在和婆婆两个人住进6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也见证了曾经炉灰钢渣满天飞到如今的青山绿水、花园小区的美好环境变化。

  5月8日,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还将获得中央资金倾斜及专项奖励。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市房管局住房保障处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我市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以来,累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48万户,惠及120万居民。

  该负责人介绍,武汉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严格控制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和标准;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适时调整和完善安置方式;出台项目申报和实施各环节的程序和操作指引;采取“拆、改、留”等方式,着重改造安全隐患多、房屋质量差、建筑密度大、使用年限久、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棚户区。

  根据国家棚户区改造激励政策规定,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去年起,每年组织对棚户区改造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的城市进行评审,选取评分位于前10位的城市作为拟激励对象上报国务院,予以政策激励。据了解,经专家评审,我市在全国众多参评城市中综合评分十分靠前。

  》》》 奖励措施:根据通报和三部委联合制发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激励措施暂行办法》规定,我市将获得两个方面激励,一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安排202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资金时,对我市予以倾斜;二是财政部将安排专项资金奖励。

  江岸区探索嵌入式双创模式  

  见缝插针“挤”出一批双创载体

  江岸区地处武汉中心城区,地段寸土寸金。该区创新探索,见缝插针地“挤”出一批双创载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点名表扬江岸区在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该区围绕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创了“老房子+双创”“城中村改造+双创”“社区+双创”“楼宇+双创”“院校+双创”的嵌入式双创模式,为国内其他大城市的老城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走进江岸区青岛路10号,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建筑平和打包厂,如今已成武汉时尚创意内容中心。这里是该区“老房子+双创”的典型代表。“我们引入专业第三方运营该园区,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50余家企业,涵盖创意设计、文化内容生产、高端产品定制等时尚文创产业。”江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平和打包厂保护利用项目荣获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作为“城中村改造+双创”代表,岱家山科创城已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形成以智能控制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传感器为主的智能机电产业微集群。园区累计培育企业723 家,在园企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891件。

  江岸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将建设升级一批综合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建设高端科创人才聚集区,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打造江岸双创升级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区。

  》》》 奖励措施:2020年对上述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项目,优先推介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对接;优先支持区域内创新创业成果在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重点展示;优先支持举办“创响中国”等重大活动,宣传推广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记者冷靖华 陈俞 马振华 见习记者胡维佳 通讯员周立武 沈菲 刘培 单光星)

  【编辑:邓腊秀】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