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俭朴始终保持读书学习状态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马旭想给孩子们讲抗日故事

2021-10-15 10:00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10月13日,马旭和老伴颜学庸在所住的小院内合影。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作为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她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她和丈夫潜心科研,获得“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离休后,她悬壶济世,为百姓义诊;在85岁高龄时,她把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教育事业。她就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马旭。

  重阳节前夕,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长江公益、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今天让我来陪你”重阳节空巢老人关爱计划。10月13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随工作人员一行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马旭家中探望,并送上按摩床垫、牛奶、糕点、眼贴等慰问品。

  听到敲门声,马旭的老伴颜学庸给大家开门。马旭随后从屋内迎了出来,她说话响亮爽朗,思维灵动敏捷,让人一点也看不出已88岁高龄。

  ■ 捐资千万元援助家乡教育事业

  1933年,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她的父亲早年过世,母亲将她和弟弟一手拉扯大。1947年,14岁的马旭参军,和战斗英雄黄继光在同一个师。她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多次立功。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马旭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1961年,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需医护人员,马旭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部队驻地,并要求和战士们一起参加跳伞训练。因为她个头小、体重轻,远不能达到训练标准,她就偷偷去训练场练习跳伞,并通过空降兵考核,成为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担任军医时,马旭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便和丈夫一起潜心科研,通过查阅资料、亲身跳伞实践发明出一种充气护踝,在空降兵部队推广,并获得国家专利。两人还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

  2018年,两位老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万元存款捐给家乡木兰县,用于资助教育事业。他们的故事感动大江南北。

  ■ 毕生节俭,一直保持读书学习状态

  马旭夫妇多年来保持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吃穿用度能省则省。他俩一直穿的是军用迷彩服,靴子旧得有些掉皮。他俩使用的笔记本由多个旧练习本装订成册,“这些可不能浪费”。两位老人早餐吃蒸土豆、鸡蛋和牛奶,午餐喝稀粥,晚餐偶尔吃几块点心或不吃。

  提到最近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马旭回忆起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顿时思绪万千。“比起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吃冻土豆,咱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湖北省军区原本为两位老人在武汉中心城区的部队干休所公寓楼安排了住所,窗明几净、宽敞明亮。但是,马旭不太习惯,和老伴还是回到了黄陂区这座小院内。两位老人在院内两间低矮的红砖平房里已住了五六十年,门口种着花花草草。眼下,院内的山楂树、橘子树上挂满果实,柿子、板栗已成熟。两位老人爱拾掇花草果树。“我们专门看过书,对这些植物的习性很熟悉。”

  最近,院内还装上了空降兵训练用的旋梯和滚轮。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保持锻练,有着浓郁的军旅情结。“我们从年轻时就开始练习,现在如果不练习,反而不习惯。”老伴颜学庸登上旋梯,180度幅度可以轻松地转30多个来回,下地后不会头晕眼花。

  平房门口挂着的一块小黑板是两位老人的“备忘录”,上面用粉笔写着“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字句。“我们每天都会读书看报,长期订阅《长江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妇女报》,最近在看党史、法律相关书籍。”

  记者走进屋内看到,早已露出木纹的桌子上、柜子上放的也都是报刊书籍。卧室门口贴着马旭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读书的态度决定人生的走向,读书的厚度改变人生的高度”。颜学庸告诉记者,从青春到暮年,学习是他们一直坚持的生活方式。“马旭学日语、练书法,时间不能荒废。”

  ■ 有机会,她想给孩子们讲抗日故事

  今年6月30日,由马旭捐款1000万元建造的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投入使用。马旭夫妇收藏的很多书籍、用过的家具都被运回了家乡,摆放在艺术中心内。这样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二老在武汉黄陂的“家”,他们朴素的生活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

  目前,该艺术中心是木兰县弘扬“抗联精神”的主阵地,也是木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木兰县的孩子们还时常给马旭夫妇写信。“昨天,我们刚为家乡录制了视频,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防疫。”

  马旭还有一个心愿——给学生们讲抗日故事。她说:“孩子们能从历史书上看到、学到历史,但我还是想亲口给他们讲述我所经历的抗日故事,这样更生动、更真实,希望孩子们发愤读书,将来建设祖国。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实现理想。”

  【编辑: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