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一加”智慧工地遍地开花 武汉建工工地塔吊告别“盲人摸象”

2020-11-18 16:57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物料堆放整齐,各种机械封闭施工有条不紊,蓝天白云、绿草坪,太阳能路灯滋滋喷出水雾,开启自动喷淋降尘。橙色基调的工地上,规章制度、安全提示格外醒目。10月19日,经过“人脸识别”打卡,笔者进入东西湖区金银湖大厦建设项目工地时,一改对传统工地“脏乱差”的印象。

  “目前,我们在全市有50多个这样的花园式工地。”武汉建工集团金银湖大厦项目安全总监邓昊卿自豪地说,通过人防加技防,尤其是大力推行“智慧工地3.0”以来,多处工地实现了零死亡,获评“全面达标示范工地”。

智慧安全监理24小时纠章

  武汉建工集团的金银湖大厦建设项目工地。

  干建筑,高空作业,头号敌人是麻痹大意。

  在金银湖大厦项目工地,无处不在的防护网,令人印象深刻。为了防止触电,配电设施装上防护罩和漏电断路器。“先后有20多家单位、1000多人进场施工,我们将每一名工人的资料信息输入电脑,只有通过人脸识别和虹膜验证,经安全培训合格的工人,才能进场作业,杜绝了闲杂人员进出的随意性……”

  人员持证上岗,和智能门禁配套的,还有一个24小时抓拍系统。“只要有人不戴安全帽进工地,各个角落的十几个探头,就会自动抓拍照片,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单位责任人,责令立即整改。”

  开工以来,已有十多名工人被罚,但大家都心服口服。一名刘姓工友说,不知不觉中,大家都牢牢树立了安全意识。

  安全督察员熊金鹏称,推行智慧工地后,公司已连续多年未发生坠物伤人事故。

高空塔吊不再“盲人摸象”

  工地塔吊在监控中心大屏上实现可视化。

  “你看,我们现在操作塔吊,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靠估了!”

  采访中,身处100多米高的操作室中,45岁的塔吊司机陶爱国俯下头,不时看一眼脚下的液晶显示屏。屏幕上,悬在半空中的一捆钢筋,被准确送到施工区域。

  3年前,武汉建工开始在部分工地,推广安装塔吊挂钩可视化装置。远程摄像头,让吊装作业更加精准,减少了依赖地面人工靠近指挥。

  通过加装的顶升、回旋限位等20多个传感器装置,严密监控塔吊运行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性。不仅有效消除了高空吊装时潜在的风险,还避免了吊钩冲顶、塔吊倒塌等恶性事故。

  近几年,本着“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理念,武汉建工加大科技投入,将大型施工机械联网,24小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已多次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集中充电房让工地远离火灾

  在武汉建工的工地生活区,每6人一间房,窗明几净,宿舍220伏强电墙插,全部被改造成直流弱电USB插座,专供手机充电,从根本上杜绝了使用电炉等大功率电器的可能。

  疏导结合。这里的工友服务站内,不仅辟有物美价廉的便民超市、娱乐活动区、可供晾晒衣物的阳光棚,还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24小时集中供应热水,更配备有集中充电房。在这里,一些诸如剃须刀、对讲机等特殊电器,能得到及时充电。

  “仅此几项,一个工地置办下来,就要多花100多万。不过我们认为,只有把工人后勤做好,心情舒畅了,才能做出质量优良的工程。”邓昊卿说。

安全管理闭环死磕隐患

  今年4月,一栋商业楼准备浇注时,被安全员紧急叫停。原来,钢筋网扎完,虽然检查没问题,但缺少一个审查环节。

  制度上墙,责任到人。除深度订制安全智慧管理APP平台、各项目自查,武汉建工还推行巡查制度,实行隐患排查闭环反馈处理机制。这套系统两次及时预警,破解了建筑工地谈之色变的“高支模砼浇注”坍塌事故,杜绝了事故发生。

  “我们将全市工地分成三大块,总部每周至少派人检查1次。”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李新峰透露,深化安全管理增效益,已成为公司上下共识。

  一方面,消除安全隐患风险因素做减法,另一方面,创造性引入智慧工地从制度创新上做加法,已成为武汉建工保障安全生产的双引擎。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