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自主创新政策设计

2019-10-14 20:09 来源:
调整字体

  作品背景>>>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支持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18年10月,省委蒋超良书记批示“武汉有众多的高校,有知名的武大、华科大,为什么武汉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如深圳?”市委马国强书记就此要求,探讨怎样转变政府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支持引导帮助市场主体发展,加快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们持续跟踪研究城市创新发展规律,回顾总结武汉4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联合相关区、市直部门开展深入调研,找准武汉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研究提出推进全域自主创新,旨在放大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效应,全市域、全产业领域、全生态体系开展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各区、各功能区发展第一动力,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1、遵循城市创新发展规律。我们深入学习研究硅谷、特拉维夫、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城市创新发展历程,发现产业创新不同于科学研究,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核心,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共同构成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很多创新尤其是“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往往都是由中小企业发起、推动、主导。政府要做企业不愿做、做不了的事情,把工作重点放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上,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大力创新的氛围。同时,从国内经济总量领先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经济总量在1.5-2.0万亿元区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创新第一动力发挥较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的城市,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态势;动力变革不显著的城市,发展动能逐渐减弱,原有发展模式难以支撑城市后续高质量发展。

  2、解决城市创新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对标先进城市,武汉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把最好资源、最主要精力、最大投入聚焦到推动创新上来,用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要素不够。比如:在创新空间资源方面,工业时代产业用地分类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区30多个产业集聚片区,真正用于创新的只是少数;科教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与经济仍存在“两张皮”问题,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

  3、注重创新政策的可操作性。我们与各区、市直部门反复磋商,深入市内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等广泛听取意见,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比如,联合东湖高新区赴深圳调研,重点学习了解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营造创新创业园区生态等方面经验,结合东湖高新区实际制定政策举措。比如,与市科技局深入探讨全域推进自主创新的具体举措,起草《武汉市全域推进自主创新行动方案》。再比如,与市规划局共同研究制定武汉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作品的创新点>>>

  全域推进自主创新,就是用最好资源、最优政策、最多投入,全市域、全产业领域、全生态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构建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全市域推进自主创新。

  中心城区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制造业迁出辖区范围,传统商贸服务业呈下滑态势,城市发展动力逐步衰减,在落实中央“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方面,缺乏有力抓手和载体。在实地调研走访后,我们提出各区都要拿出最好的空间地块,借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经验,聚焦优势、突出特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区一特”“一区多特”的创新发展集聚区。通过巩固推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成果,以点带面,大幅拓展创新空间、大力提升创新能力,真正将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2、全产业领域推进自主创新。

  统筹产业创新布局,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系,致力于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针对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创新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产业活动的问题,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完善工研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打造新兴产业的育成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化过程。

  3、全生态体系推进自主创新。

  着力推动解决创新要素集聚不快等问题,不断深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比如,提出借鉴深圳M0土地政策,把最好的城市空间资源用于创新发展,推动创谷、环大学创新带等提质提速拓面发展,创新土地、空间、金融、创业服务等政策,更多采用市场化、社会化机制,集聚创新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确保创新创业者享受低成本便利。

  

  作品取得的成果(或预期成效)>>>

  1、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围绕自主创新撰写《领导参阅》13篇、《决策参考》7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政策》《调查与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4篇。其中:《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调研报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武汉实践与思考》入选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交流材料。

  2、转化为市委决策。

  研究成果已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市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市政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就此进行重点部署,作为今年市领导领衔的重大改革任务全力推进实施。比如,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启动实施“全域推进自主创新行动”,把最好的城市空间资源用于创新发展,创新土地、空间、金融、创业服务等政策,让创新真正成为各功能区和城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全域自主创新,实施“卡脖子”攻关工程,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功夫,为改变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利局面作出贡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实施《武汉市全域推进自主创新行动方案》。

  3、推动全市工作。

  研究成果有力推动全市各区积极开展全域创新行动。比如,东湖高新区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区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建设光谷科学岛,推动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切实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昌区成立区级创新发展委员会,将创新工作定位为“一把手工程”。硚口区对标“深圳湾”核心科技园区,加快推进“功能化、智慧化、绿色化”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项目建设,致力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园区,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编辑:刘艳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