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硬环境,硬起来

2019-12-30 03:22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韩玮)2019年,武汉硬环境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地下——9条地铁线路同步建设,轨道交通新增3条,通车10条线段,总通车里程达339公里;

  地上——快速路网加速织网,主城区“三环十二射”撑起武汉大城骨架,光谷大道高架跨过三环,继续向南。汉江大道全线通车。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江北快速路,成为顺江伸展的城市卷轴。四环线南段竣工验收,串起江夏、洪山、东湖高新。全市快速路通车里程增至281公里;

  长江主轴左岸大道 记者任勇 摄

  水面——十一桥飞架长江两岸,长江首座双层公路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披一身“金秋黄”而来,长江上最宽大桥青山长江大桥,正向通车发起冲刺。新月湖桥通行能力倍增;在它的上游,又一条跨汉江通道——江汉七桥正在推进。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硬环境的全面提档升级,是关键的关键,前提的前提。2019年,武汉城市硬环境实现了大跨越,大武汉脱胎换骨,让国内外来宾为之惊艳,让三镇市民为之惊喜。

  集中力量办大事,武汉地铁和桥梁建设在创造中国奇迹

  当前武汉地铁开通的线路、站点、里程已跻身全国第五,建设规模和速度位于第一方阵,通车里程已超巴黎。武汉地铁集团建设事业总部副总经理范斌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地铁是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舒适、便捷、准时,目前已承担了武汉一半的过江载客量。”

  2019年10月8日,武汉第十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主跨1700米一跨过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10月2日,杨泗港长江大桥开放日第二天,数千市民结队上桥庆祝 记者何晓刚 摄

  大桥总设计师徐恭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尽管这座大桥结构新、施工难度大、技术风险高,但整个项目实施非常顺利。大桥实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施工以及原材料的全部国产。工期在国际同规模的工程上是最短的,美国同类型悬索桥修了9年,日本用了8年,我们只用了4年。”

  “按照测算工期,建成这么大规模的桥需要5年,而设计、施工单位与材料制造单位联合攻关,通过优化、创新,提前半年多建成。在要紧的大事面前,中国人总能集中力量把事办成。”武汉桥建集团总工程师邓文辉说。

  与此同时,武汉地铁集团与多家高校联合研发,为持续经年的地铁建设安全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武汉城建投入,一半流向与民生福祉直接相关的项目

  2019年,武汉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城市硬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盛会筹备过程中,武汉市就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没有军运会,这些项目也要推进,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目标、治理思路,始终以民生福祉改善为根本目标。办赛会与建城市密不可分,着眼当下和放眼长远密不可分,大力建设好城市硬环境,是武汉现代化建设的一盘大棋,绝不是搞面子工程。”

  市城建局透露,为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武汉城建投资中,有一半投向了关乎人民福祉的项目,包括出行、宜居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涵盖了主干路网、过江通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次支路、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等。

  以下一组数据可见其一斑: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武汉城市快速路规划300公里,截至目前建成了281公里,实现率94%,快速路规模超过上海;城市主干路规划500公里,目前已建成431公里,实现率86%。路网覆盖率、密度进一步提高。

  武汉便利的城市路网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这一年中,市城建局还对221条城市道路,分类实施路面环境提升。着眼点放在对道路平整度的提升上,重点聚焦对道路井盖塌陷异响、路面病害破损、伸缩缝不平整、上下桥台行车跳跃、占道箱柜等突出问题的整治上。整治涉及道路总长约1002公里,范围遍布武汉全域;结合民生关切和城市痛点,又对221条道路相关联和辅射所涉及市民出行便捷的1358条1835公里道路进行了整治,真正让全市人民共享办赛事与建城市成果。

  家住黄家湖大道附近彩虹郡小区的黄丹反映,现在,从汉阳办完事后,驱车10分钟经杨泗港长江大桥直达黄家湖大道,上下班效率大大提高。

  “我住在黄家湖、白沙洲这一片有5年,原来这一带的环境和道路比较脏乱,开车时路面坑凼多。今年整个路网重新规划、翻新,尤其是黄家湖大道拓宽改造,烽胜路也全部翻新,三环线内外各增了一条辅路,这次下了大功夫。”

  正如黄丹所说,江夏黄家湖畔,黄家湖大道焕然一新,路面拓宽为双向八车道,两侧绿化郁郁葱葱。

  沿线百余座高压铁塔全部拆除,高压线及其他管线入地敷设于综合管廊,避免“马路拉链”,城市天际线重现清爽。

  针对排水不畅,黄家湖大道新建大直径排水管、150余个收水井以及连通青菱河的箱涵。

  目前这一区域多条道路提档升级,实现与三环线、杨泗港快速通道快速转换对接。

  中国式的克难攻坚:黄家湖大道大会战,召开70次协调会督办任务800余项

  事后回首,市城建局工程处负责人韩伟对黄家湖大道的建设竣工过程感慨万千:“这条大道与三环线交汇区域统筹推进难度大、项目同步建设多、施工组织要求高、建设管理并重难。”

  为了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市城建部门牵头成立黄家湖区域项目现场指挥部和办公室,统筹、协调、督办、推进,从2017年底开始,定期每周召开协调调度推进会。至区域全部项目建成,共召开70次周例会和专题会,协调督办任务800余项。

  “这条道路,涉及10余家单位,采取的是一种集中会战、合署办公形式,每次在会上反映的问题,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期检查通报。”多工种、多种类项目交织,如何做到不打乱仗?韩伟表示,“指挥部统一协调,统筹安排,交叉施工、立体作战。”同时,为调动各方积极性,重点城建项目纳入市级绩效考核范围,与项目建设单位薪酬绩效、与各区绩效挂钩。

  为此,他们一次性统筹推进了六大类、十六项工程同步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次性在同一区域完成了176座供电高压线塔的拆塔下线入廊工程;一次性在全市实施了首条全断面全要素全功能道路改造,实现了道路、综合管廊、5G应用全覆盖,路灯、充电桩、智慧城市接口、通讯等“多杆合一”。

  进入新时代,武汉城建理念加速进化,从粗放走向了精细,从速度优先迈向了品质同步。建设者们在自始至终注意这些细节:

  将地下排水和多种管线统筹考虑,避免反复开挖;

  加强非机动车道、慢行交通建设,让骑行、人行更舒适;

  尽可能减少同一条道路重复打围对市民生活出行的影响,施工建设单位自我加压,在道路改造中同步完成排水箱涵施工;

  不仅满足把路修好,也将人行过街系统、景观绿化亮化、人行道无障碍通行等全盘考虑和升级,更以人为本;

  盖子、箱子、牌子、杆子、篦子……种种细微处都得到悉心“照顾”。

  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武汉硬环境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地上建高架,地下修隧道,如此“上天入地”更畅行。光谷广场综合体集轨道交通、市政隧道、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已开通和在建及规划的3条地铁线、2条公路隧道,在此交会。三层地宫最深34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为远期40万高峰日人流留足空间。如此体量的地下市政综合体,国内首屈一指、国际罕见。

  如今,市民开车从光谷转盘处的珞喻路地下隧道穿出,驶向街道口方向,7分钟就到了群光广场。曾经多年“转不动”的光谷转盘,如今地面车流被地下两条隧道分流,畅快极了。

  这些提速、变化,带来的是市民感受的全新转换,背后折射的是武汉城建思路的深刻转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武汉硬环境建设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地铁蔡甸线开通 记者李永刚 摄

  市城建局总工程师刘卫国分析,这个高质量发展,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绝对数量的“不足”,咬定青山不放松。“毕竟比起伦敦纽约,比起北京上海,比起世界上的一流大城,我们武汉还有较大差距。从武汉超大城市的规模和需求来看,必须一步提升承载能力”;二是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追求更精致化的市容市貌深度变革。

  对这一城建思路转变,法国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丹尼斯·岚明高度认同。他来过武汉20多次,对大武汉之“大”印象深刻:“武汉的格局和空间感非常大,世界上并非所有城市都能看到这样的规模,并且这种空间感还在不断成长。同时,武汉的现有空间里还有很多可仔细耕织的部位,可以寻求更加精致典雅的改变与建设。”

  更高质量地建设武汉硬环境,需要更具前瞻性的高质量规划。正在开启的2020年,是这座城市“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武汉正在酝酿更多更好项目进入国家视野,成为国家战略;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将提出更多细化的新目标、新路径,充分发挥城市能动性,一茬接一茬形成稳步推进的清晰年轮。

  【编辑:杨京】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