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设计之都"的不竭动力,武汉设计从"跟跑"变"领跑"

2018-12-17 09:43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正在建设中的沪通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供图

  创新是“设计之都”的不竭动力

  武汉设计从“跟跑”变“领跑”

  需求带动变化和创新。中铁大桥局集团董事长刘自明说,过去建大桥多修几个孔也能过江,但是长江是黄金水道,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推进,航运部门对大桥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仅江中立了一个塔,而正在建设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更是1700米一跨过江。大跨又带来结构形式、工艺工法、材料等级等多项创新。

  连接南通和张家港的沪通长江大桥原设计是四个大跨,主跨588米,后来因考虑到桥址位于长江入海口,水域航道繁忙,航运需求迫切,将主跨调整为1092米。为保证航运,中铁大桥局运用多种架梁“神器”,使架梁不封航。

  谭国顺先后担任中铁大桥局东海大桥指挥长、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长。“往往一座桥没建完又受命指挥另一座大桥建设。”

  他说,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但是周边没有深水港,巨轮靠不了,于是决定修建东海大桥,让上海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通往洋山深水港。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后,宁波到上海无需绕行杭州,陆路距离缩短120余公里,上海、杭州、宁波之间形成“两小时交通圈”。

  2012年,正好60岁临近退休的谭国顺,又受命担任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因建桥技术和装备的突飞猛进,中铁大桥局参建的标段占海上桥梁段1/3,不到3年就率先贯通。

  工程全线贯通后,他多次驾车经大桥、海底隧道穿越伶仃洋,快速从珠海跑到香港机场。

  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鸿也有感触:国外有些工程师,一辈子能建两三座桥就很了不起,而国内工程师往往一座桥刚建完,马上赶往下一个项目,“中国建桥技术突飞猛进,得益于建桥队伍的不断突破进取,更需归功于祖国飞速发展搭建的广阔舞台。”

  摩天大楼的崛起也是如此。伴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涌现的各个地标性建筑越来越多,高楼群的出现,成为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缩影。

  武汉发展步伐加快,长江主轴、滨江商务区建设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

  根据前期规划,长江主轴沿线将启动和续建39栋超高楼。分属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汉正街中央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汉阳归元片区和四新国博6大片区。

  中国强劲的需求和舞台,使一批设计企业得以锤炼锻造。铁四院设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以前,我国火车的速度、牵引方式还停留在“绿皮车”时代。此后开始引进动车组技术,当时主流技术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国把持。但除了车辆技术,相关保障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比如动车的总体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标准,列车如何运行、车往哪放、怎么检修维护,这些都没有。

  铁四院设备处鼓励年轻人参与相关研究,他们在原铁道部住了半年,每天到现场研究方案,最终确立了动车组相关标准。

  经过几年沉淀,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动车组投入运营。由铁四院设计的第一批高铁动车段(所)投入使用。

  每年,铁四院都要对新技术、专项技术做研究,每年要列十几个科研项目、软件开发,不断完善高铁运行。

  去年,设备处总工邱绍峰前往上海参加国际轨道交通展,西门子、庞巴迪、川崎、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专家也来参会,2004年他就开始和这些企业打交道。他说:“10多年过去了,这些企业谈的技术居然和以前差不多,有的技术甚至是跟我们学。由于缺乏像我国这样的广阔舞台和发展需求,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的技术已经由我们‘跟跑’演变为我们'领跑’。“

  记者韩玮 通讯员 张静 陈嘉伦 王虎 刘新红 张启山 程超

 

 

  责编: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