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下一个春天吗?

2018-09-27 10:08 来源: 微信公众号
调整字体

  作品链接(点击进入):广埠屯:还会有下一个春天吗?

  主创人员:张帅、李静、梁沥丹、何毅敏、彭申申

  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

  ———————————————————————————————————————————————

  原作转发  

  这里曾几乎承包全武汉人的手机和电脑 

  繁华之后,辉煌渐远 

  一场淘汰赛也在拉开序幕 

 

  1996年国庆节,孙爱英和丈夫在武汉电脑城兴高采烈地布置起来之不易的门面。物业对他们说,未来这里将极具发展空间。  

  整整21年过去,物业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到后来。 

  国庆长假后,一则消息震惊了广埠屯的商户:占据街道口黄金位置的百脑汇资讯广场,将于本月31号闭店升级。 

 

  2014年10月18日开业的百脑汇,今天正好3岁生日。作为广埠屯-街道口区域电脑城的“小字辈”,得益于市场繁荣,它很快就和赛博、资讯、华中、珞珈、南极、武汉、兰普、大世界并称“武汉九大电脑城”。 

  九十月正是新生配电脑的旺季,百脑汇却悄然闭店。有经营者说,重开后的业态还待定,而现在,一些进驻商户已进入退保证金、不续签合同的流程,有商户已提前离场。 

 人去楼空的场景正在上演。 

  无论是升级还是转向,百脑汇的闭店,都让广埠屯的群雄感到些些寒意,商户们心里有点打鼓:冬天来了吗?曾经的暖春还会再来吗? 

  | 立春 | 

  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 

  华中最大IT交易市场,武汉人流密度最高区域之一,男生们最爱的天堂。 

  这里有最新、最潮的电子尖货,当官网刚开始发货时,这儿的正品就已摆上货架;这里有神通广大的老板,一个电话便能帮你调到各种难搞的配件;这里电子产品扎推成街,各色人群游走,学生、宅男、歪果仁,天南海北,口音交杂。 

  货架上堆满无数电子元件,数十台电脑屏幕一字排开,橡皮筋将手机壳捆绑成堆,路由器显卡搁置在最上层,小功率风扇怼着拆开的机箱吹,二手音响和低价显示器在昏暗的环境下音影交融。 

  今年60岁的孙爱英,对广埠屯的暖春记忆犹新。 

  1996年,对市场高度敏锐的她和爱人从宁波慈溪老家赶到广埠屯,在彼时的武汉电脑城(如今珞珈电脑城)二楼租了个19㎡门面,主做DIY电脑,顺便卖些键盘、鼠标等配套设备。 

  在抓住机会就能一夜暴富的年代,花四万五租下门面的她感叹自己做了正确选择。那时一台电脑能赚上千元,偌大的电脑城一铺难求。 

  “一个非常小的门面,几帮人抢着要,加价都不一定租到。” 

  当年的电脑城,没有淡旺季之分,天天客流爆满。每家店门前从早到晚都立着一张硬纸牌,有最新到货的介绍,还有待遇不断创新高的招聘信息。 

  孙爱英说那时电脑城早上八点半开门,等着买电脑的顾客却已在门口自觉排起长队。有学生家长、公文包涨得鼓鼓的单位采购员,还有从各地奔赴过来的众多批发商。卷闸门哗啦一开,都一窝蜂似的冲进去,狭窄的走廊瞬间围得水泄不通,拼命推着前面人的背才能往前走。 

  1996年—2005年,她和爱人每天要配十几台电脑,生意忙到做不完。“每天都像打仗一样,衣服裤子全部汗透,头发跟几天没洗似的粘在一起。” 

  | 立夏 |  

  在华中数码城卖了10年电脑的曾林,也感受到广埠屯的“热”。 

  “那种热闹场景,一辈子都不会忘。” 

  当年广埠屯有武汉人流量最大的天桥。曾林回忆,2012年之前不在上面挤半个小时根本无法下桥。 

  “挤在最后面的人踮着脚尖,伸长脖子估摸着前方距离;中间位置的人攥紧钱包,低着脑袋,拼命向前拱;最前面的紧盯着电脑城入口,神采奕奕,眼睛冒光,一下桥就像中了大奖似的飞奔。” 

 @网络 

  2012年,广埠屯电脑一条街走上了巅峰。 

  雄霸华中地区个人电脑市场,占据华中地区电脑总销售额1/3以上。 

  这里还孕育了无数创业传奇,成就了武汉早期诸多科技富豪。蓝星科技陶振跃、宁美国度王洪涛、京天网盟李晓锋、攀升兄弟陈孝军,以及湖北女首富赖春临。 

  广埠屯成百上千的电脑经营者,终于在“最好的时代”中顺利攀上人生高峰,在武汉买车置房,安家立业。远一点看,似乎这种滋润的生活会延续很久,就算打些折扣,倒也不会差到哪去。 

  孙爱英说,那时候想,只要守着电脑城的门面,下半辈子一定会衣食无忧。 

  | 秋分 |  

  但秋风很快吹起了。 

  2012年一过,孙爱英敏锐地嗅出:风向变了。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势如破竹,网购攻城略地,带走了广埠屯近70%的顾客。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笔记本价格更亲民,当年“攒机”的优势不再,加之国内电脑配件利润下滑,广埠屯遭遇了一场冷雨。 

  2012年—2014年,以正牌电子数码产品起家的京东、苏宁强力兴起,各电商之间大打价格战,成为击中广埠屯最强力的一颗子弹。 

  2000年来广埠屯卖品牌笔记本电脑的陈家勇说,在网购“正品保证”“价格实惠”“无条件退货”的攻势下,实体店的优势变得更加微小,加快了整个市场洗牌的速度。没有固定客户资源或校企单位的大单,只做零售生意的,已经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市场饱和,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广埠屯开始频现宰客、欺客现象。 

  “先钱后货,低价转型,搭售配件,售后收费”。 

  “偷梁换柱,随缘报价,销售洗脑,水货遍地”。 

  从华师毕业一年的李勇至今还清晰记得,大二在大世界电脑城被坑的经历。 

  当时,他在那里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笔记本,标价4400元,和他此前查到的相差无几,“我顺口想还价到4000元,没想到店员马上答应,让我在店里等他们去库房拿货。” 

  “等了两个小时还不见人影。这时候,老板一直给我推荐另一款笔记本电脑,开价4200。经不住他的鼓吹,最后我买了这款,回去用软件测试,发现配置动了很大手脚,处理器、显卡都是水货,运行起来非常卡,找店里要说法,却只能加钱换货。” 

  “从此以后,路过电脑城,我都不会再看一眼。”李勇说。在武汉,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 冬至 |  

  电商“降维式”的打击,加上口碑上的困扰,让广埠屯辉煌不再。 

  孙爱英的生意已经很久没有起色,周末最多能卖两台路由器,利润合计10元,夫妻俩打算12月合同到期后,就回慈溪老家。她正对的门面,自从去年11月腾退后,大半年里都无人问津。 

  曾林每天都在电脑城门口拉客,但成交率很低,若不是品牌商的补贴,自己赚的钱绝对承担不了一年20万的租金。 

  在资讯广场做电脑维修的熊佳,属于最先嗅到百脑汇闭店气息的人,但他安慰自己不去多想。 

  孙爱英说,八点半电脑城开门,老板们九点多才陆续赶来,大家习惯了这种闲散;下午六点关门,五点一到,人影无踪。 

  “铺子说不定哪天就没了。” 

  危机下,“诸侯们”也在谋求转型。 

  资讯广场转型为手机和数码产品卖场,华中数码城六楼开起美食广场,南极电脑城一楼改做美食餐饮,三楼整体承包给某家自助烤肉店,武汉电脑城一楼原本摩肩擦踵的人潮不复存在,卖的是贵价小电器,甚至电子烟……纯做电脑生意的商家不到三分之一。 

  许多经营者也在积极寻求出路。由单一产品逐渐转为多元化,由实体店转到网络销售,由单纯提供硬件到承包维修管理,但都收效甚微。 

  孙爱英在店里卖起了茶叶,销售笔记本的曾林顺带卖些数码产品,陈家勇的网店开始效益不错,但很快变得惨淡。“知道店的地址在广埠屯后,印象都变得不好。” 

  顾客日益锐减,人气愈发低落,经营成本上涨,生活压力陡增。各大电脑城保安少了,不少扶梯都停下来,甚至罚款力度都加大了。 

  在大世界四楼做了十四年DIY电脑生意的胖子,相比而言要轻松一些。 

  去年7月23日,广埠屯爆出凶杀案,他最先将现场照片传到网上。 

  “饥饿生盗心,生意不好做,怨气也大了。” 

  1999年就入行的他与广埠屯多数商家看起来不太一样。喜欢健身,擅长游泳,说话慢条斯理,逻辑清晰,给人感觉沉稳踏实。 

  在广埠屯待了十八年,他对这里的口碑再重视不过。对于这个地方如今所处的境地,也有自己的看法。 

  “广埠屯背负骂名的背后,除了商家本身原因,其实还有不少顾客爱贪便宜的因素。一款价值4000元的电脑,如果顾客硬要砍价到3200元,遇到没有职业操守,追求高利润的商家,必然就会换成假货。一分钱一分货,总买不了吃亏和上当。” 

  多年经营,让胖子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光电话通讯录就存了2000多个,基本都是常年合作的老顾客和企业采购员,广埠屯萧条的大环境下,他过得并不困难。 

  “客户群体逐渐减少,但老顾客都留了下来,赚的钱不比以前少,反倒更轻松些。” 

  对于广埠屯未来的前景,43岁的胖子看着店伙计吐出的烟圈出神。 

  “在内外因的夹击下,广埠屯的冬天会很难熬,但一定会有春天。” 

  “实体店相比电商也有优势。个人维修更为方便,企业和单位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也更加及时,如果这个冬天能将广埠屯一些虚假、恶劣的商家淘汰,未来这里依然还有市场,估计那时候的广埠屯将是另外一番样子。” 

  穿过广埠屯的珞喻路,是武昌的大动脉之一。它勾连的光谷和街道口,是武昌的繁华地标。身处其中的广埠屯,其实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变迁带来的激荡脉搏。 

  时代在洗牌,但老牌高手不该就此认输,重拾信心,依靠的是内力强劲,心里的那个春天,或许还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