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万亩荒漠藻完成结皮

2017-12-12 17:21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持续研究荒漠藻的适应性 每年有四五个月在内蒙古

  “回家了!”8日早晨,胡春香夹着达拉特旗当地的酥油饼、端起稀粥,舒畅地喝上一口。这是今年胡春香第三次来水生所在内蒙古的试验站。她是刘永定早期的博士生之一,从导师做荒漠藻研究开始就跟随,来试验站驻守,已是第10个年头,每年有四五个月她都在站里。

  “2007年来时,因为风沙,周边解放滩许多村民已搬去别处,连村上的小学也迁移,荒无人烟。我去地里做结皮试验,起身后傻眼了:到处都是一样,我急得浑身是汗:我怎么在这里迷了路?”最后她反复回忆,坚持走了出来,“当时真有点打退堂鼓”。

  胡春香这一代科研人员,持续研究荒漠藻的适应性,让藻类在不同环境的沙地生长。“培养微生物需要控制众多技术参数,每天观测、记录量非常大,我5点天麻麻亮就起床,把记录本、仪器和手电筒装盆里,抱着盆翻出实验室铁门,大着胆往试验地里走,赶在7点吃饭前再回来”。

  经过她这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示范基地不断扩展,武汉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库布齐沙漠的达拉特旗等5个不同类型沙地(漠)中逐步推广示范,完成了5.2万亩荒漠藻结皮工程,并在准格尔旗等地近万亩沙地上继续应用。其中,达拉特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风沙的危害。

  当地村民甚至开始尝试种地,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回流。经协调,当地政府修了路,从附近的解放滩村里经过,将偏远的试验站与公路接了起来。

  走在树影斑驳的柏油路上,村民热情地跟科研人员打招呼,他们拴紧了自己的家畜,并开始到试验基地打工,成为藻类培养池守护员、藻液喷洒员和厨子等。胡春香还记得,村民们办喜事,因为收了基地随礼,感动得要请上基地所有人去吃上三天三夜。

责编:刘思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