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土壤藻类研究第一人

2017-12-12 17:04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第一代:土壤藻类研究第一人

  心疼荒漠化吞噬国土把藻类带去沙漠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08年12月,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刘永定实地观察荒漠藻结皮效果记者 胡冬冬 翻拍

  20年前,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第一次踏上库布齐沙漠东缘的达拉特旗时,当地林草覆盖率还不足15%,而目前提高到80%,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试验基地主任安晓亮说,20年接力,让百湖之市和风沙之城“结”在了一起。

  土壤藻类研究第一人投身沙漠

  8日,从鄂尔多斯驱车上百公里,记者来到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与内蒙古林科院共建的达拉特旗荒漠化试验站。脚下,黄蒿、沙蒿、猪毛菜和沙丹旺,连成郁郁葱葱的绿地,你很难想象,距离北京最近的这处沙漠,17年前搅起的黄沙,让北京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

  库布齐沙漠白土梁林场解放滩作业区区长韩战说,20年前,“风沙来时,下午出门,晚上找不到路回家,土路全被风沙淹没”,直至这群科学家到来——

  “嘴巴闭老严,可牙齿缝里还是沙”,中科院水生所胡春香研究员,描述10多年前她跟着导师刘永定第一次来到库布齐沙漠的试验站时,齿间似乎还有些膈应。

  但对于彼时的刘永定来说,他见过更可怕的沙漠。20多年前,他在巴丹吉林沙漠经受过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的沙尘暴,“我感到心疼,荒漠化吞噬着一片片国土”。

  近40年前,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黎尚豪院士即从事旱地农业土壤蓝藻生物学研究,他的学生刘永定成为我国第一个研究土壤藻类的研究生。

  刘永定长期对柴达木盆地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的藻类进行研究发现,在沙漠中生长的荒漠藻十分耐贫瘠,见水即长,无水即固定在沙面上结层皮,这种皮的强度很大,下雨会长出青苔,野生植物的种子落上去就可以成长。1996年前后,刘永定提出了利用荒漠藻结皮进行固沙的理念,他走进沙漠。

  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与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合作,在库布齐沙漠东缘的达拉特旗建立了“达拉特旗荒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站”。刘永定带着学生,与内蒙古林科院的科研人员一起,参与了试验站最初建设。“一开始,周边的村民并不理解,觉得这群人要捉住随着风跑的沙漠,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们放任羊进入试验地,吃掉了还没长好的植物”。

  更让人苦恼的是,还没等荒漠藻开始结皮,风沙就将藻类连根吹起。经过不断探索,刘永定等人在结皮的藻类周围种上挡风的植物,创造出“荒漠藻-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的措施。

  蹲下身,记者看到,地面上细颗粒状的凸起连成一片,浇上水,浅褐色的沙皮,变成了深苔藓色,这就是荒漠藻,它们从遥远的百湖之市武汉而来,经过培养,在风沙之城扎下了根。

责编:刘思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