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90后博士生和硕士生

2017-12-12 09:19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第三代:90后博士生和硕士生

    “接棒”治沙视为终生事业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从40后到90后的接力观测

  8日下午,顶着3时多的太阳,韩迎春和李琪背着40斤的水桶,走上20多分钟,进入到丛林深处的沙地,经过近20年荒漠藻种植,基地周边已形成高高低低的灌木丛林,要找上一片未被荒漠藻覆盖的沙地,的确不容易。

  在一片小沙地上,两人喷洒荒漠藻藻液、精心照顾两个月,观察结皮过程,每日观察记录试验地的生理指标,并提取样本做特定分析,作为重要数据用进硕博士论文。

  1993年出生的韩迎春和1992年出生的李琪,是胡春香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水生所藻类学科组,“到内蒙古种藻”的接力棒已传了20年。仅2001年到2012年间,武汉水生所就有40余位师生驻守内蒙古做科研,每年夏秋两季待上半年。胡春香介绍,12位曾“接棒”的徒弟里,已有3人将“荒漠藻”研究作为研究方向,或成终生事业。

  荒漠绿洲的奇迹引起藻类学界的惊异,欧洲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同行们来到解放滩与“武汉团队”合作探究生态系统的变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的国际会议上,中科院水生所被认为是当今世界荒漠藻研究的“leader(引领者)”。

  2012年,武汉与内蒙古的荒漠藻研究已结题,但刘永定、胡春香等武汉科学家还在贴钱带着师生往内蒙古跑。

  “荒漠藻对于防治荒漠化的作用、对于土壤成分的影响,必须长时间观测。在大自然环境里做工作,不能短平快,尤其是跟土地打交道”,本月初刚从试验站回汉的刘永定,近期还将赴内蒙古取样。荒漠藻是否能在更广泛的地域运用?如何运用?我们应该给历史加一个什么答卷?73岁的刘永定带领团队跑遍了我国北部几千公里的许多沙漠,在坝上、青海、新疆不断试验,他说,在他有生之年,这项工作不会停,他的学生们永远不会停,生物固沙的研究将发展下去。

责编:刘思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