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固沙护路绿化造林点亮“希望家园”

2017-12-12 16:44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调整字体

   绿化造林,点亮“希望家园”

  路修好了,更重要的是绿化护路。种树能固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种什么树好?怎么种才能提高存活率?现实中并没有现成的完美答案。全靠大家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摸索与实践。

  韩美飞告诉记者,面对库布其沙漠的疯狂流沙,亿利人在修路过程中,总结出“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的治沙方针,用秸秆、沙柳扎成网格沙障,固定流沙,保护路基,然后在网格中种上沙柳或沙蒿。这些年,历经多次失败,亿利人最终摸索出了以沙柳、甘草等灌木半灌木为主,胡杨、沙地柏等乔木和花棒、杨柴等牧草为辅的立体绿化模式,在公路两侧形成了3到5公里宽的绿色长廊,有效保护了沙漠公路。

  聊起种植技术的演变,韩美飞如数家珍。毕竟,在库布其,有太多像他一样的当地人,一辈子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把树种活。“起初,打好网格,我们会通过挖坑来种沙柳,但沙子太松,成活率很难提高。后来无意中发现,用废旧的酒瓶子装满水,把树苗插酒瓶子里再栽到沙中,很多树苗倒顽强地活了下来。原来,通过瓶子里的水,树苗会长出分枝然后吸收到地下水。”

  同样源于偶然发现的“水冲种植法”如今更是成了库布其沙漠的招牌种植技术,并正在推广至我国的新疆、西藏,乃至伊拉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09年5月,正在沙漠里准备收工的韩美飞将随身携带的20升塑料壶里剩余的水顺手倒向了一棵“旱得不行”的树苗,水流随即在树苗旁冲出了一个深孔。韩美飞马上联想到,用水冲出的深孔来种树会不会比传统的用铁锹挖坑更有效呢? 通过反复摸索实践,韩美飞和同事们发现,用特质“水锹”冲出1米深孔洞配以1.1米长的沙柳树苗,成活率最高———“这中间我们也失败了很多次,以前用的树苗都是0.6米左右的,通过一点点增加长度,最后确定用长度1.1米左右的树苗效果最好。”韩美飞告诉记者,如此一来,“长高”的树苗不仅能种活了,更是破天荒地被当地人种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迎风坡”上。“过去林业部门造林时要求在丘间低地造林,因为高处会被风吹走。现在就不用怕了,随便哪里都能种,而且基本上都活下来了。”韩美飞说。

  很快,这一妙招便在当地所有民工联队中推广开来。先在沙漠中打井,铺设供水管带,然后用1米长的“水锹”在沙地中冲出一个孔洞,并迅速在其中插入沙柳枝条,10秒钟左右就可以种植一株。和传统方法相比,“水冲法”可将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性完成,栽种一棵苗木仅需10秒钟,但成活率却能达到90%以上,比以往锹挖种植15%左右的成活率要翻了好几番。韩美飞告诉记者,“水冲法”的出现彻底取代了当地先做沙障后造林的方式,效率提高了14倍,每亩节约网格沙障成本800元左右。而在“迎风坡”上种树,树长沙降,大沙丘变成小沙丘,也就渐渐失去了流动性,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

  在一些水资源不足的地方,“螺旋钻打孔种植法”则派上了用场。与“水冲种植法”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用柴油动力的螺旋钻取代了水管。虽然库布其沙漠表层极度干旱,但在1米深处就有地下水,所以该方法的成活率也能达到65%。两种技术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库布其沙漠造林的效率。据韩美飞介绍,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化手段,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沙丘高度已经比1986年时整体下降了大约50%。

  蒙古族老汉陈宁布,就曾深受大沙丘之害。他的家,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八社,距离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的东大门,不过几百米之遥。从祖爷爷辈算起,陈家在这片大漠中为了躲避沙丘就搬了十几次家。最后一次搬家,就是30年前搬到了现在这里。

  “我从小就参与种树,只可惜种了20多年还是让黄沙撵着屁股跑。当时据我们观察,这附近最近的沙丘,也有差不多500米的距离,所以就把房子盖在这了。”陈宁布回忆道。没想到,仅仅过了5年,十几米高的巨大沙丘就已经移到了他家的房子边上。起初,每天早上陈宁布都得爬上房顶扫沙子,到后来,越积越多的沙子把一半房子都给埋了,要出门都得先爬个沙坡。苦不堪言的陈宁布只能在院子里和沙子玩起了“躲猫猫”。光是在这个院子里,他就盖了三次房,每六七年就得换个位置重新盖一次,一次盖得比一次矮,矮到进出都只能猫着腰:“反正到后来都会被沙淹没,盖半截就够了,能省一点是一点。都说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没想到到了我这辈还是在‘游牧’,而且是在沙漠里‘游牧’……”陈宁布无奈地回忆。

  转机出现在八年前。当时,亿利集团找到陈宁布,说要租用他家承包的沙地来种树。光是每人9万元的租金补偿,陈宁布一家六口就拿到了54万元。“沙漠里能种活树?我都种了多少年了,还不知道?”尽管对此并没抱太大希望,但陈宁布还是积极投身其中。没想到,通过亿利集团教授的新技术,这树不仅是种起来了,还越种越多,他也成了这一片区的种树民工联队队长。而在当地,像陈宁布这样依靠出租沙地乃至种树发家致富的,绝不在少数。陈宁布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他手下的种树民工联队里,年纪最大的工人已经80岁了。自己今年才68岁,再种上个十多年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如今,每天下午,陈宁布都会从家出发骑上电动车沿着S24省道转上一圈,把沿途绿化带中的喷淋设施挨个检查一遍。他承包的这一片绿化区域,是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东大门前的核心景观路。看着来景区的自驾车越来越多,站在花丛中淌着汗的陈宁布,打心底里高兴。他说,孩子大学毕业后在鄂尔多斯市区工作,曾多次邀请老两口搬过去。他都拒绝了:“以前总想着要逃出‘死亡之海’,现在,眼看着绿洲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想方设法守护好这片‘希望家园’了。”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