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凝结毕生力量制造核潜艇

2017-12-21 16:46 来源: 湖北新闻公众号
调整字体

  湖北新闻公众号讯 91岁的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30分钟太极,早餐是一块面包,加少许核桃葡萄干。早上从家中步行3000步至办公室上半天班,中午再步行3000步回到家中。

  自己上班时,今年83岁的老伴则去买菜,老伴管做饭,他管洗碗,周末他会和老伴到家附近的商场逛逛。

  凝结毕生力量制造核潜艇:无声,却有力

  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黄老现在的办公室——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堆满了各种资料。

  这些文字、数字,凝结着黄旭华毕生心血。“我现在就是要把我所有的研究整理好,奉献我最后的力量”,黄旭华说。

  上个世纪5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核潜艇研制,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其人就如同他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却有力。

  我这一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去年10月,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特别策划了“国之脊梁”主题系列节目,其中一期邀请了黄旭华。主持人撒贝宁说,这是他听过最震撼、最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的演讲。

  为什么让人震撼?这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说起。那时,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而前苏联拒绝了技术援助的请求。毛主席说出了一句惊世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随即,黄旭华等一批技术人员毅然抛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汇集到了偏远的辽宁葫芦岛。

  当时的辽宁省葫芦岛,环境十分恶劣。“那个地方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黄旭华笑着回忆说。

  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大家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

  早期核潜艇的海量数据,居然是用算盘算出来的

  没有人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子。于是,黄旭华就和大家一起从杂志里大海捞针,用零碎的核潜艇相关资料,分析汇总出它的模样。他们还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决定——把美国分三步走完成的“水滴型潜艇”,在中国一步完成。

  正如黄老的学生,719所型号总师殷洪所言,在当时,这样的决定是非常需要魄力和勇气的,非常不容易。

  如今,大家可能无法想象。但是在当时,由于中国的技术条件实在太差了,制造核潜艇过程中那些海量复杂的运算,技术人员只能靠噼里啪啦的算盘打完;那些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部件配重,他们只能靠一台磅秤来一个个零件称。

  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黄老在采访中介绍,“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我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至今,他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笑言。

  加班是常态,黄旭华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

  “葫芦岛的生活比较困难,粮油都限量供应。我们每天吃完晚饭后都自觉地回到办公室加班。有时加班晚了就会又困又饿。每次我们回去休息的时候都能看到黄院士的灯一直亮着,它什么时候灭的我们不知道,但第二天早上黄院士和我们仍然一起来上班”,黄旭华的同事、研究员曹志荣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仅用1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黄旭华又亲自率队进舱,向极限深度一米一米发起冲刺。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试验。美国就曾遭遇失败,160人葬身海底。

  “作为一个战士,随时随地为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安全献身自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种雄壮威武、信心慢慢地唱这个歌踏上我们的试验之路”,黄旭华说。

  终于,试验成功!“当潜艇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很激动,我没有哭,但我满脸都是泪水”,62岁的黄旭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中国太弱了!小少年放弃学医,立志救中国

  14岁时,黄旭华辞别双亲,前往迁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当时日寇入侵,飞机常在教室上空盘旋。上课成了打游击,飞机来、师生跑。后来,学校被迫停办一学期。

  这个年轻人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鬼子那么疯狂,想轰炸就轰炸,想残杀就残杀?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连一个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想来想去,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欺凌。

  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学航空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领空;学造船造军舰,保卫我们的领海!

  隐姓埋名30年,愧对家人无愧国家

  黄旭华,一辈子献身中国核潜艇事业。在党和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舍小家,报国家,深深影响后人。

  1958年,党和国家提出研制核潜艇时,黄旭华毅然投身。因为保密要求,对于工作内容,对家人只字未提。

  “他在1958年离家一年没有回来,我不知道他干什么,但是我从来不问。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党派你去哪里,你就需要去哪里。这是应尽的义务。我们不问也不会怨”,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说。

  夫人李世英能理解。但是远在广东的双亲和兄弟姐们并不明白他的工作。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一件从武汉寄来的邮件。寄件人是黄旭华。信中是一本《文汇月刊》,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心中郁积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老母亲召集子孙,只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中,黄旭华哭了。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感觉很内疚。我很想我的母亲,”黄旭华对记者说。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黄旭华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44岁的女儿,第一次走进父亲的办公室

  因配合采访需要,44岁的三女儿黄峻,第一次走进父亲的办公室。“对于爸妈的单位而言,我是外人了。小时候在所里长大,也许我还觉得自己是这个院子里的人,但由于我工作到外面去了,就是个外人了。这里是保密的地方,我是进不来的”。

  “小时候我们只知道爸爸经常出差,不怎么在家里,不怎么在武汉。但是,至于爸爸具体做什么,妈妈总说这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问。所以我们也就不打听”,三女儿黄峻说。

  “奶奶去世的时候,爸爸都没能去送最后一程”,大女儿黄燕妮说。

  如果一切重来,我的选择也不会变!

  愧对家人,却无愧于党和国家。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30年时间里,黄旭华主持组织了多项重大技术攻关。在他的引领下,中国核潜艇研制团队老、中、青三代梯队接续有力。

  “如果一切重来,您还愿意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吗?”采访中,记者问黄老。“不会变。科学报国是我的梦想!党把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兑现入党时的誓言,我就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黄旭华答。

  责编:朱曦东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