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办公厅

2017-10-13 09:19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加快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的建议

  高效有序地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对于武汉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市政协广泛调研,深入协商,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双自联动”,增强开放功能

  加强“双自联动”统筹设计。研究制定《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运用电子围网等方式创新保税研发模式、设立武汉光谷跨境货物监管与服务联合中心;完善光电子及液晶面板显示等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探索完善研发技术服务的非贸付汇政策。打造国际化环境。为外籍高端人才在汉居住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对高端紧缺人才薪金所得税超15%部分给予补贴。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建立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组织等落户武汉,争取高层次国际会议会展和高水平国际赛事在汉举办。打造国际化的宜居环境。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拓展江海直达航线和近洋航线,形成国际虚拟自由贸易港。尽快开通全货机航线,扩大航空服务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航空货运联盟。推行“关检一体化”“智能化通关”,与各国口岸开展互联互通、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合作。

  二、推进机制创新,营造一流环境

  建立健全“五个1”管理体制:一个领导小组;一个管理运营机构;一个法制保障体系;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一个咨询委员会。深化行政审批与服务改革。处理好“放、管、服”关系,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方式,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投资管理改革。确立以“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优先选择科技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支持设立境外股权投资母基金,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投资审查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一码贯通”、“一企一证”。放宽经营场所范围登记条件,推行电子化登记和“一照多址”改革。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实践“三办一张表”。

  三、发展开放经济,强化产业支撑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设立统一行使职能的知识产权局,加大简政放权,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科技研发、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超前布局新型激光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提高经济外向度。着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外资大项目来汉投资,把武汉打造成集聚国际高端资本、技术、智力等要素资源的战略要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等支撑系统,强化“单一窗口”通关功能。引进成立具备跨境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自贸区FT账户,试行信用评分构建跨境电商信用体系,打造“互联网+电商+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四、推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创设碳排放、知识产权、股票期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探索分账核算机制,培育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推进共性改革措施。支持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放宽民资和外资设立商业银行等的管制。制订金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开展风险管理。推进个性化金融创新。试点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业务,加快推进全国首家PPP资产交易中心落地。借鉴天津“东疆租赁模式”,探索租赁业务。借鉴重庆经验,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营造良好金融创新环境。科学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逐步扩大金融创新开放度,对非行政许可类创新事项,通过个案突破路径先行先试。

  有效履行政协职能 为长江新城选址建言献策

  长江新城的建设,集聚了国家战略,传承着长江文明,承载起武汉使命。市政协主动融入中心工作,积极承担长江新城选址研究论证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凝聚智慧,深入论证分析,献言献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发挥智库作用献计献策。政协素有“人才库”、“智囊团”的美誉。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集中的优势,积极动员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新城选址工作开展研讨。借助“外脑”拓展思路,分别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经济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发展3个主题,邀请李德仁、刘经南院士,范士凯等地质勘测大师,桂学文等城市设计专家,秦尊文等区域经济发展专业教授,何祚欢等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共计27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求同存异广泛协商,通过大会发言,联组讨论、小组讨论和市长与政协委员座谈会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就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建言献策。先后3次召开经济、工商联等界别委员座谈会,就新城选址问题进行集中研讨,研讨成果成为选址论证的参考原则。分3次召开全市16个区和市直24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各区、各部门对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的意见。强化抓手助推落实,全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共提交高质量提案15件,并全体表决通过将《关于加快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建议》作为今年1号建议案。

  二、凝聚群众力量共绘蓝图。政协群众基础广泛,是党委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在长江新城选址工作中,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创新联系群众的新动力,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强化宣传引导,研究制定了《关于通过宣传发动,广泛征集市民对武汉长江新城规划建设意见的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等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长江新城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规划原则、建设理念。鼓励有序参与,以“我心中的长江新城”为话题,通过征文、专家访谈、举办微峰会、组织市民参观团等手段,动员全市上下多角度、多层面集思广益,围绕科学确定长江新城选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展开热议。征集网络民意,发动社会各界对长江新城选址发表建设性意见,两次组织大规模网络投票,对各方面推荐的长江新城建议选址区块发动市民投票,参与投票人数达116万人次。

  三、精心调研论证优化选址。在长江新城选址工作中,市政协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论证的基础,用精确的数据来论证每一个观点,使每一个观点都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求真务实勘验,胡曙光主席亲自率领市政协研究论证专班3次深入实地,对各方面提出的新城选址建议区块进行现场踏勘,详细了解这些区块的地质地貌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土地开发现状、产业基础等,认真比较各区块条件的优劣。外出考察学习,市政协调研工作组赴杭州等地学习考察各地新城、新区建设好的做法,深入研究国内外新城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央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理念原则,密切联系武汉实际,提出规划建设方案。

  审慎研究论证,将各界呼声较高的12个长江新城选址建议区块按照区域联动效能、空间承载能力、地质水文条件等6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认为谌家矶-武湖-阳逻区块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新城的基本条件,并九易其稿形成《武汉长江新城选址研究报告》呈报市委,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对该选址建议方案表示一致赞同。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