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2017-03-12 06:01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全媒体讯(特派记者 张隽玮 柯立 汪文汉 宋磊 邵澜 蒋太旭 发自北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武汉如何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连日来,长江日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北京分别采访了上海、重庆、武汉三地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观察,共议三城如何当好“核心城市”。

  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

  做好沿江协同发展文章

  “上海、武汉、重庆分别处于中国母亲河长江的下、中、上游,其文化的积淀、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兴盛都与水相关,长江是城市的重要生存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上海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说:“经历了调整期后,上海的抗风险和抗压性大大加强。我们所走的产业调整之路,可以给武汉、重庆提供一些参考”。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看来,上海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在做好沿江协同发展的文章,“比如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两个重大改革创新的任务,可以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与武汉、重庆互通有无;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也可以惠及到这些城市”。

  曹可凡还表示,上海的另一大经验是积累了独有的人文气质和品位格调,“上海很早就以国际饭店为原点,确定了上海的城市平面坐标系,黄浦江外滩沿岸就发展较好”。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认为,重庆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坡地居多,易发旱灾;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又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技术和工业装备一度落后。“但是,困则思变,重庆被逼出一条发展路。”杜惠平说,2011年,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这条全长11179公里、途经6个国家的铁路运输通道,占据中欧班列主导地位。此外,近年来,重庆还大力发展电信产业,建设电子产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努力突破,开拓奋进。“开放的心态、勇于博弈的勇气是重庆发展的内核,也是武汉可以借鉴的一种精神。”他表示。

  “在中国能够把东部中部西部贯通的、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就是长江经济带。”全国政协委员、保利集团原董事长陈洪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和重庆对各自的定位,和自身所在区位有很大关系,比如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重庆则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发挥好长江优势,也就成为了地区发展优势”。

  建设绿色航运水道

  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

  “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的涵养和保护问题,上中下游在生态保护上要协同合作”,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强调。连续若干年,他都在积极呼吁加快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框架下,要打造沿江绿色发展轴,需要建设一条绿色航运水道,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上海、武汉、重庆作为核心城市,还应该在全国率先试点水域减排,对用于运输的内河水系实施相对较高的排放标准。”胡可一还建议,可以按照上海到武汉到重庆不同航段水深的不同,在三个城市间设置直挂联运枢纽,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高效推动内陆航运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接受采访时表示,绿色意味着和谐,打造沿江绿色发展轴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维度:保护长江、产业化的差异发展、高度趋同的制度环境。他认为,在环境上,长江经济带应该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让人记得住乡愁。在产业上,上海、武汉、重庆应该差异化布局,发挥各自优势,将沿江经济带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避免低效竞争;在制度环境上,三城或可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曹可凡说,大家共饮一江水,除了共同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水、空气、土壤污染的防治也非常迫切。“上海提出要把长江出海口崇明岛建成世界级的生态岛,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新建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8米等。长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不能随便开发。有些沿江区域,如果今天还没想出很好的方法,就不要去发展。要留给子孙后代留一些空白的土地,这是长江沿线城市需要合作努力的事。”

  王济光认为,三地可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探索并建立生态家园城市指标控制体系。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根据沿江地区生态指标的完成情况,设立生态涵养专项扶持基金,支持生态涵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社会事业发展。

  主动对接沿江城市资源

  武汉要尽可能扩大辐射作用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都在感慨武汉发展条件之好。杜惠平提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通八达,相对条件比重庆更加优越,“武汉更应主动作为、主动对接,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全国政协委员、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说,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有利于加快长江流域建设,而且对全国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带动作用。他希望武汉充分发挥水资源和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枢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中西部合作交流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邵志清在采访中也表示,他注意到尽管侧重点不同,武汉也在进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武汉应该主动对接资源,充分利用、借鉴上海在信息、人才、金融等领域发展的优势,将它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杜惠平建议,武汉要发挥长江经济带上核心城市作用,需要考虑如何在自身定位上站得更高,并扩大周边受益区域和人群的范围。他指出,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武汉要尽可能扩大辐射作用,力争连线长江中上游、扩展中部甚至以外地区。“一座城市的价值在于有多大辐射作用,能多大程度让周边地区受益。将点连成线,再将线连成网,未来的武汉,立足于整个长江,将大有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朱宁表示,在长江经济带核心三城市中,上海是龙头引领的国际大都市,重庆是西部开发的桥头堡,位于龙腰的武汉,担当的使命就是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脊梁。为此,他建议武汉着重做好人的工作,“经济工作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本也是人的资本。武汉要发挥核心城市作用,需要大量的人才。”朱宁还建议,武汉应补齐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的短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民营经济扩大生存空间。

  不少代表、委员还建议,武汉应有包容的文化与心态,营造公平、开放的城市氛围,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企业、项目流入、聚集,并能顺利与周边城市通力协作,助力自身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民营企业发展协会会长、民建中央理论委副主任万安培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武汉的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定负面清单,“明确排除掉不需要的产业,并规划空间适宜的形态,为城市所需要引入的产业做积极准备”。

责编:谢源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