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头进乡村找到李学生的“活”
记者蒋太旭
李学生舍身救人的事迹,媒体早就有过大规模报道。临出发前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你是一位路过者,你会冒着被列车撞得粉身碎骨的危险,冲上铁轨救这两名孩子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在哪里?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有责任深入一线,去挖掘和彰显这种精神力量,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出去。
当我踏上温州这片土地就被震撼了:李学生虽然已经离去了11个年头,温州人却没有忘记他。
“今天,你们为什么还能记住这个人?”温州人说:李学生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就是我们的英雄。
当天傍晚,我在水心社区见到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关于儿子生前事,老人不愿说太多,“说一次就伤心一次”。
我找到李学生当年救人的牺牲地,虽然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当地人提起李学生仍竖起大拇指:了不起!
他第一次救完那个小男孩之后,本来完全有机会逃离危险,但他为了救第二个孩子,又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目击者的描述再次震撼了我的心。
我更加坚信,在李学生伟大举动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他。这种精神力量应蕴含在他人生的足迹里。
从《温州晚报》新闻同行那里,我了解到了李学生生前在鞋厂的情况。奋不顾身救火、照顾生病工友、带头为落难的同事捐款……一件件鲜活的往事,使这位农民工在我眼中的形象不断丰满。
4月11日晚,我从温州赶到杭州,第二天清晨,我赶上当天唯一一班直达河南商丘的动车,奔赴烈士的家乡。在商丘古城转中巴车到达包公庙乡时,离李学生的家乡中华楼村还有三四里路,没有任何可乘的交通工具。一位收荒货的老人搭载了我,坐上三轮车我一路颠簸地来到中华楼村。
中华楼村的乡亲们提起李学生仍然滔滔不绝。少年丧母,青年丧妻,他独自抚养幼女赡养老人,苦难没能击倒他,却成为一种财富,滋养着他的人生,培育了他的人格和品质。
乡亲们眼中的李学生“命苦”,却用无私的爱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乡亲,尽管他自己也不富裕,但当别人需要帮忙时,他却从不退缩,出钱、出力毫不吝啬。
连续几天几夜天马不停蹄地寻访,辗转数千公里的苦苦追源,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支撑李学生舍己救人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