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6专题 > 信仰的力量 > 12位党员 > 高德荣

从胸前党徽感受高德荣之“热”

2016-05-05 11:25长江日报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记者刘智宇

  4月10日上午,我从武汉天河机场乘飞机1600公里抵达昆明,从昆明转机飞行约500公里抵达距离贡山县最近的保山机场,已是傍晚。此时,距离位于中缅边境的独龙江乡仍有近500公里路途。第二天下午,我辗转抵达距离独龙江乡不足百公里的贡山县城。

  令我意外的是,独龙江乡仍非看起来那么近。“3个小时,不堵的话。”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将“不堵”放在车程后作限定语。这个“堵”和城市堵车是两码事,意味着“泥石流”、“滑坡”、“路基坍塌”等极端路况。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进义则对我说得更为直接:“严重的时候,一堵就是一整天。”

  难!行驶在90余公里的盘山路上,这个字不断在我脑中闪现。在独龙江土生土长的高德荣未必不知道这个“难”?

  知道“难”,2006年被选举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为何主动向组织提出“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

  在乡政府见到高德荣,不足一米六的个头,一身沾着灰尘的粗衣,瘦削黝黑的面庞,老人浑身上下称得上鲜亮的,就是胸前别着的一枚小党徽。

  面对作为记者的我,高德荣避而不见,显得很“冷”。怒江州州委宣传部的领导时常接到“老县长”的“投诉”:“怎么又来了一批记者?像这样天天跟着我,叫我怎么干工作?”有时他甚至直接闭门不见。

  采访中,我却看到了“老县长”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对独龙江老百姓,“老县长”很热。长期跟访高德荣的《怒江报》记者王靖生告诉我,2013年1月23日,“老县长”一行人到距乡政府40公里的迪政当村走访,背上大米、香油和腊肉送到村里的困难户迪坝家,说是“上级送来的扶贫物资”。实际上,这些物资都是“老县长”自己花钱买的。

  对独龙江建设者,“老县长”很热。2013年2月,高德荣冒着风雪来到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二标段建设工地,连续第三年看望慰问项目人员。2004年12月,大雪封山在即,新招聘的1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前往独龙江途中突遇大雪,高德荣执意带病护送车队。

  关于“老县长”的冷与热,王靖生看得通透:“他是独龙之子,他的热都用在了关心独龙族人民生产生活上。”

  回首在独龙江的采访,我稍稍感到挫败——3天时间,我和“老县长”的对话不超过3分钟。作为一个入党4年的年轻党员,这一次不成功的采访却让我受益颇多。一个合格的党员,身上的“热”应该用在何处?“老县长”给我的答案是这样的:一个合格党员的“热”,应该用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

  也许,“老县长”一身质朴,却将胸前那枚党徽擦得锃亮,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将“热”用对地方。

责编:王玉涛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