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和博主都在抗糖化!不吃糖可以防衰老,是骗局还是真有其事?

2020-01-08 23:39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药学会
调整字体

  可想而知,网络上提到的“抗糖化”抗的肯定不是这种“糖化”。那么另一种“糖化”是什么呢?

  在各类抗糖产品宣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高大上的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就和我们要讲的第二种糖化联系起来了!

  第二种糖化是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也就是非酶糖基化,即体内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乳糖等)在没有酶催化情况下,与蛋白质、脂质或核酸,在经过缓慢、复杂的反应后,最终形成不可逆的发黄褐变的生物垃圾、荧光色素等,这些产物总称为AGEs,以上一系列反应又称为美拉德反应。

  各大博主们喜欢引用的红烧肉的例子,其实就属于美拉德反应。

  抗糖化等于抗衰老?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非酶性糖基化是与白内障、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肾病、骨质疏松以及视网膜病变等有关。这是由于其产物AGEs能够损伤机体,破坏蛋白甚至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AGEs与其受体结合,通过参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产生。

  所以,所谓的“抗糖”实际上是抗AGEs。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抗它呢?其实不然。

  虽然AGEs看起来很可怕,但健康人群能将其代谢并通过肾脏清除,只有在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急性应激反应以及自然衰老状态下,才可能大量蓄积这类稳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

  换话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糖尿病的小年轻,你根本没有抗糖的必要!

  摄入多少糖对身体最好?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了,AGEs的生成和积聚是不可避免的,抗糖并不能够抗衰老。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便吃“糖”了!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医学概念里的“糖”,其实指代的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除了万圣节的糖果,我们每餐必有的主食,如面条、米饭、馒头、面包等,随餐的水果等,归根结底其实都是“糖”。

  糖分是人体必需的核心营养成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能量,帮助我们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那么,吃多少糖才最合适呢?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明确指出:普通成年人碳水化合物参考摄入量为120g/天,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保持在130g/天~160g/天。通过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要占总能量的50%~65%。

  【编辑: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