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们要到月球上去生活……

2019-12-02 17:02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航天科普微信公众号
调整字体
    1969年7月20日,人类前往月球的第一个使者——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道:“月面是美丽的,就像铺着一层细细的碳粉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脚印。” 

  阿姆斯特朗的顺利登月,标志着人类具有登陆月球的能力。之后,更多的人类登上太空,更多的月球矿产被带回地球。随着对月球越来越多的探索和了解,人们对月球更加向往了。 

  月宫“仙药”不同凡响

  月球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和能源的宝库。目前,月球上的资源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氦-3,它是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清洁的、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来看看氦-3的真正价值:如果建设一个氘、氦-3核聚变发电站,那么根据我国在1992年的所需要消耗电量总和来计算,全年只需消耗约8吨的氦-3。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使用氦-3发电呢?根据专家研究,地球上的氦-3资源总量还不足15吨。而据初步估算,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约为100万~500万吨。 

  

  月球上氦-3资源丰富 

  所以,开发利用月壤中的氦-3,为解决人类未来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能。 

  温差不大,也就300℃

  由于月球相对于地球具有独特的位置资源和环境资源,古往今来,几乎人人都举头望过,对月球的遐想更是数不胜数。登上月球,甚至居住月球,是所有人都曾藏在心底的梦。然而,入住“广寒宫”绝非易事。 

  月球没有大气层,温度变化全由太阳光直接决定,日间最高温度可达120℃,而夜间温度会降至-180℃,昼夜温差300℃。 

  

  月球上昼夜温差有300℃ 

  此外,月球上还会产生大批危险的次级辐射,如果人类在月球上不加防护的活动,巨大的温差和这些次级辐射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再者,月球上属于高真空状态,是没有空气的。这种环境下,人类没法生存。人类想要到月球上去居住,就只能自建“月宫”。 

  也就是说,人类在月球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室内。这就需要建造一个密闭的月球基地。月球基地的外罩要十分坚固,足以抵御辐射、流星、陨石等的袭击。 

  月球的一个白天长达14个地球日。那么,在14天的120℃的高温下,为了维持月球基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就需要基地外罩必须具有吸收和反射部分阳光的能力。 

  

  月球基地畅想图 

  月球基地的外部功能具备了,那么内部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命须臾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而在月球上,这三种东西可能都不会天然存在。因而月球基地的内部就需要拥有一套完备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以便能够供给人类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并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给自足原来堪比家里有矿

  从1984年起,美国科学家就曾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生物圈2号”试验基地,用于实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这个试验基地拥有一套自给自足和封闭的生态系统。科学家们希望这个生物圈能够供8名进入生物圈2号工作的研究人员生活两年。 

  

  生物圈2号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了生物圈2号。1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就急转直下,氧气含量迅速下降,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了这个“伊甸园”。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我国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是在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中进行的。这个装置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红教授研究团队研制出的,是我国首个、世界上第三个同类型实验装置。 

  

  月宫一号外观

  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有150m²,总体积500m³,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植物不仅能够给宇航员提供食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获得纯净的饮用水。 

  

  月宫一号植物舱II

  植物中人不吃的部分,比如作物的秸秆等可以用来饲养黄粉虫,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更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最后,剩下的植物不可食部分以及废弃物可以用来栽培植物。形成了“月宫一号”里物质的闭合循环。 

  

  月宫一号中的小麦循环

  2014年5月成功完成首次实验,3名志愿者参与了这次实验,持续了105天。2018年5月15日,4名志愿者封闭生存370天出舱,圆满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为未来应用于人类探测月球、火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一次实验的记录本

  为了避免有一天要被迫离开地球,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和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 

  参考文献/《奔向月球》《探月的故事》 

  【编辑:朱曦东】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