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诗情画韵里的一抹乡愁

2017-07-24 10:01 我要评论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闫素环

  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为美丽的通道写点文字,只为一份情缘,一种眷恋。

  月是故乡明。通道是我难以割舍的精神故乡。我外公家就在湖南怀化。我小时候就是在通道长大的。这么多年来,我对她的山水如数家珍,对她的文化顶礼膜拜,对她的思念刻骨铭心。这里有“小布达拉宫”美誉的芋头古侗寨,有“万佛朝宗”胜景的万佛山,还有美丽如画的小漓江——玉带河。那苍翠欲滴的群山,那原始质朴的侗寨,那掠人心怀的侗歌,那恭城书院里的红色史诗……无不让我魂牵梦萦。无数次梦回侗乡,泪水早已沾满衣襟。

  是的,我喜欢通道,是因为她的厚重、宜居和清凉,是因为她的文雅、精致和古朴。我眼里的通道,有一种特别的风、雅、颂。

山水洗心,通道是我不愿醒来的梦

  “一脚踏三省,鸡鸣黔桂闻。”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南边陲,坐落于湘、桂、黔三省交界的莽莽群山中,是湖南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县,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美誉。

通道县城

  通道如一幅巨画,这画里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侗家寨,有精美绝伦、诗情画意的风雨桥,有悠扬动听的大歌、气势恢宏的芦笙,有甜醇醉人的苦酒……挥毫泼墨,洒脱丹青,勾破得法,彰显大气。细细品味,又精致到位,意境深远,定格成一道美丽的图腾。

  在我眼里,通道的美是独特的。县城所在的双江镇,是一个小巧宁静而温馨的山城。小城不大,但碧山围抱,山青水秀。绕县城而下的是清澈透底的恭城河。山水相依,各有情趣。路旁时时可见茂密的森林、陡峭的悬崖、嶙峋的巨石和奔腾的溪流。无处不是禅意,无处不是生活。

  通道值得一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有人曾很精辟地概括了她的奇景:“一座佛教圣山、一曲玉带流觞、一片千年古寨、一处红色转兵、一席合拢盛宴、一场侗族歌舞”。

  于是,在不经意间,就邂逅了大名鼎鼎的万佛山。

万佛山 摄影:杨安军

  “通道东北万佛山,万座丹峰拥翠环”。万佛山是中国四大峰林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罕见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之一。这里风光迷人,峰峦挺秀、林泉幽深。丹霞赤壁与碧水绿荫相映成趣。神秘莫测的万佛群峰与晨雾、水、树、石、栈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浩茫宏阔的气势。

  细细品味,整个万佛山就像一座巨大的石钟罩在地面上,气势磅礴,纹丝不动,且表面光滑,不要说人,就是飞鹰灵猿也只能望之兴叹。极目远眺,西南方向有一丹霞巨石酷似海龟,背部、头部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独岩峰、大寨岩、将军山的主峰,则云雾缭绕,神奇迷离;那玻璃栈道,通透见底,步步惊心。那归隐的神佛、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野人之谜都弥漫在这一片的绚丽山色中。

  登临万佛山顶,俯视山下,群峰在缥缈的云海中时隐时现,恍若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极远处是一片茫茫的绿色,万佛山仿佛屹立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不一会,云雾散去,周围山峰纷纷露出圆圆的峰顶,看起来就像万座佛像朝拜一般。静心凝视,依稀可听到佛歌阵阵、木鱼声声。

  原来,古人因万佛山四周石山林立,好似万佛朝圣,故称之为“万佛山”。后来,人们在此依山建庙,立庵造寺,曾有“南七十二庙、北三十六寺”之盛况,万佛山因此成为香火不断的佛家圣地。由于这里地处山区,远离喧嚣,宛若一颗未曾雕琢的红宝石镶嵌在幽静、原古的茫茫林海中,堪称山水之经典,所以素有“来往宾客笑相问,错把通道当桂林”之誉。

  除了雄奇厚重的万佛山,通道还有灵气四溢的玉带河。

玉带河 摄影:王启友

  “早知有玉带,何必去漓江”。刚刚被开发的玉带河还是旅游的处女地,恰如她的名字一样,安静安逸,就像一个睡美人静静地躺在青山秀水之间。河的两岸,古老的村庄傍河而居。水车悠悠流转,两岸杨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孩子在河里尽情嬉戏。渔民撒网捕鱼,孤舟点缀在山水之间。水面白鹭齐飞,岸上竹翠柳垂。朝阳破水雾,夕烟映山岚。浣女弄倩影,牧童奏笛清,美如童话。

  乘船漂流,可以尽览玉带河的奇山秀水。竹筏缓缓前行,两岸的青山一一展开美丽的画卷。和煦的秋风轻轻地抚摸脸颊,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软软的,嫩嫩的。此时,能听老艄公哼一曲山歌小调,讲一段民间传奇,真是无比惬意的事情。蓝天、碧水、绿叶、峻岩融为一体,给人的感觉是如在画中游。

  此时,我的心已经和玉带河的山与水融合在一起了。空灵的山水,可以荡涤人灵魂之尘埃。在这里,戏水荡舟,体味孤帆远影入山去的美景;唱山歌,喝米酒,尝腌鱼,吃酸肉,体验万般的侗乡风情,最是一番悠然自得!

  一方佛教圣山,一曲玉带流觞。是的,通道的山水是隽秀的,充满灵性的。她的柔美与妖娆,只有身处其中才能领略。在这令人痴迷的山水底色上,通道就像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曲水流觞、小桥风荷的皮相之下,是蕴在骨子里的温情与优雅……

侗乡风情,通道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通道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通道的人文之胜,或隐匿于山峦溪涧之畔,或活跃于古树古寺之间,或遗落于民间古祠之隙。这个一张口就含清幽苍翠,一落笔就有山岚水气,一泼墨就顿生云烟的灵秀之地,用她的宁静简拙和闲适古朴,把我最纯净、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那里……

  通道是著名的侗乡。徜徉在她的山水之间,强烈的侗族文化气息,浓郁的侗族民俗风情更让我不能挥别衣袖。

芋头古侗寨 摄影:申国贵

  芋头侗寨是感受通道侗族文化的必到之地。因位居形若山芋头的“芋头界”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走过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整个古寨自东向西因山就势、沿河而建,除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古民居,侗族传统的风雨桥、寨门、鼓楼、古井均完好保存,淳朴民风依旧。时光在这里好像被慢慢拉长了一样。

  芋头侗寨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玉都”,寓意“神仙居住的地方”。侗寨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迎客传统。每当有客人前来,侗乡人会端着拦门酒,摆出合拢宴,跳起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舞,热情接待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通道的民居建筑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天下最浪漫的民族。侗族有三多——寨门多,古鼓多,花桥多。那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工艺精湛的鼓楼、古朴典雅的寨门,是侗族村寨最典型的景观。在这里,我顿有穿越时空,梦回明清之感,久居闹市的心灵也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不远处,侗族人围绕着火堆劳作、休憩,日复一日保持着这份安宁。老人围坐在火堆旁,时而与身边纳着鞋底的妇人闲唠,时而安静凝望,梭梭的纺线声与咚咚的捶布声和燃烧的火苗一唱一和。此时,临风坐着,看水,看桥,看夕阳,看人,我顿疑身置梦境。

芦笙鼓楼 摄影:寒残一叶

  鼓楼是侗乡的标志之一。在侗族叫做“堂瓦”,是侗族人聚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夏日遮阴纳凉,冬季围炉取暖,可谓是侗家儿女安放精神之所。芋头寨村中广场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芦笙楼。沿小路拾级而上,走到位于半山的崖上鼓楼,视野变得开阔起来。继续沿路而上便到了村中最高的龙脉鼓楼。在如屏障浓密竹林的映衬下,俯瞰古寨山脚下的村舍、鱼塘和稻田,芋头寨俨然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芋头寨继续南下,目光所及处全是苍翠欲滴的群山,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只见一座如长龙卧波的风雨桥气势如虹。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普修桥。走过此桥便进入了皇都侗文化村。相传,古代夜郎国国王路过此地,被这里的迤逦风光吸引,许下诺言在此建都,“皇都”一名由此得来。

皇都侗文化村

  传说虽虚无缥缈,但皇都之美却是实实在在的。远远望去,整个寨子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岸边泊着一只孤舟,雾气氤氲,宛若瑶池仙境。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进到寨子深处,有女人在火塘边包着粽子,有老人坐在门口编着竹筐,有渔人挑担从小巷走过……宛如一幅静默的炭笔素描,与黛色的山峦、黑色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组成的水墨山水画相映成趣。

  皇都读桥,意蕴深长。风雨桥又叫“福桥”和“花桥”,寓意“带来福气,通往吉祥”,集廊、桥、亭、塔于一体,选址讲究山水相依。走在这条“侗文化长廊”,不断有风雨桥从眼前晃过,就如打开一幅天人合一的侗族文化风情画卷,处处动心、步步生情。不远处,侗族男女穿着民族服饰,演奏着芦笙。乐声袅袅传入耳中。目之所及是斑斓的高山,金色的阳光,青黑的瓦片,碧绿的河水,古韵悠扬,画意流淌。

  是的,在通道,品芋头村、看坪坦村、访皇都,无疑是一种与文化的碰撞。悄然走近那雕刻精美的木窗,轻抚岁月的精致;推开那驳迹斑斑的木门,走入院落,体验古朴的民风。无论是叙事或抒情,无不激发人追思怀古的情怀。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难怪通道能荣获“全国芦笙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潜力的的十大县域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所以,在外漂泊的日子,我时常会想起通道,还有宛转悠扬的芦笙和飘荡的侗歌。那与乡愁有关的梦境是恬淡婉约的,流淌着小城特有的气息。如今,通道已成为我心灵的故乡。那绿、那清、那秀、那美,如同一幅幅插图,姿态优雅,温婉妩媚,让我难以挥别衣袖……

人文阅读,通道是我割舍不断的乡愁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在通道,我享受到的是一种慢生活的惬意。这里古朴而淡雅,宁静而温婉,朦胧而闲适。这里,可以用心感受着大自然最淳朴、最纯净、最原生态的浓郁气息,可以感受着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淳朴宁静的生活,可以穿越古与今的风景,将前生今世的心事掩藏在历史的故事里,留给以后慢慢品读。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通道民风古雅淳朴,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酒的故乡,使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难怪有位专家曾用“四个半”来形容这里的生活,那就是“日子半忙半闲,生活半丰半俭,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

侗族合拢宴

  尤其是侗族的合拢宴让我记忆深刻。合拢宴举行的地方在宽敞的木楼,还有一个很大的天井,大厅的中央摆放着一排木长凳和条桌,热情好客的侗族人从自家拿出腌鱼、腌肉、苦酒、油茶等,用洗干净的木板连在一起,摆成长龙式的宴席。喝糯米酒,尝农家菜,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儿女天生爱好歌舞,以侗族大歌、喉路歌、琵琶歌、芦笙舞、哆吔舞、侗戏为代表的侗族歌舞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旋律享誉世界舞台。

侗族芦笙舞 摄影:粟义勇

  有人说,凡有侗族居民处,必有芦笙、侗歌和哆吔舞。的确如此,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能看一场原汁原味的哆吔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哆吔舞,汉语中是“唱歌跳舞”的意思。演出是寨民们自发组织的。除了传统的芦笙伴舞,芦笙斗鸡舞趣味十足,春牛舞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行歌坐夜表演。 

  “行歌坐夜”,一个格外浪漫的名字。其实,这是侗族青年男女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地点一般在姑娘家的木楼,时间在后半夜。遇到“特殊”日子时,寨子里也会邀请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起加入“行歌坐夜”。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歌,有舞。小伙子英俊坚毅,姑娘们美丽多情。这时,整个文化村似乎都处于欢快之中。人们在欢乐中愉悦了身心,更了解了侗族文化的独特内函。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幅温厚的情景,更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凝望地图上通道的方向,我心中不知不觉又荡漾起“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眷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