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让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2016-12-07 16:0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市民在新建的绿道上畅游 记者胡九思 摄

  5年之前,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武汉的发展。

  建设幸福武汉成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明确任务: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这5年,建设幸福武汉的项项措施,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实惠并点赞,为生活在这座城市而自豪。幸福武汉同时也受到广泛关注,创造了一项项在全国推介的“武汉经验”。

  “十件实事”件件改善民生

  向市民公开征集年底交答卷

  “2017年,您希望市政府办哪‘十件实事’?”10月31日,市政府委托各媒体又一次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短短的12天时间,仅长江日报就征集到了上千条建议,这一条条民意,成为市政府确定新的一年办理“十件实事”的决策依据。

  过去5年, “十件实事”的征集和办理,已成为政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重要抓手。所办的50件实事,都是围绕广大市民关切的问题着力解决。“十件实事”除涵盖群众基本生活、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还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问题”单列出来,进一步显示出政府对民生的关切及解决民生痛点问题的决心,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圆梦人”。

  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渍水、关爱残疾人和重大疾病儿童、实施精准扶贫、改善老旧社区环境、改善就学就医条件、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方便市民信息消费、推进文体惠民、扶持创新创业,是2016年的“十件实事”。年初,市政府将“十件实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50个责任单位抓落实,公开承诺,年底向市民交答卷。

  10月28日,市政府办公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2016年“十件实事”涉及37项工作目标,目前已完成、基本完成及进展顺利的25项,占目标任务的67%,其余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年底可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截至10月26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3天,优良天数比2015年同期增加51天;为全市共2925名重度听力、言语残疾人办理了免费乘车卡;77个贫困村144个脱贫项目已完成83个,12个中心城区(含开发区、功能区)和271个工作队共落实帮扶资金8800多万元;1078家小餐饮提档升级;全市已建成1040个公共区域公益免费无线局域网点;4000名小学生参加免费体育培训;创业大学生20000余人次参与创客活动。

  记者梳理5年来所办50件实事看到,每件实事,惠及的绝不止十类群体,它涉及创业者、残疾人、青少年、大学生、贫困人口、精神病患者乃至所有的武汉人,件件改善民生。如与交通出行难相关的我市拥堵指数排名接连下降:2014年全国拥堵排名第7位、2015年全国拥堵排名第13位、2016年初至今全国拥堵排名第19位。

  “‘十件实事’的办理,在改善市民生活,提升民众素质,展现城市形象上取得卓越成效,受到广大市民的肯定,值得点赞。”市政府参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撰文写道。

  免费公共服务增加到40余项

  开放比例之高全国首屈一指

  11月29日,武汉地铁免费WiFi正式上线试运行,以后乘坐2号线一期(不含机场线)和3号线一期列车的乘客可以免费蹭网了,而其他线路的免费WiFi正在建设中。

  武汉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面向乘客提供地铁免费WiFi服务的城市。长江日报记者亲测网速发现,免费WiFi下载速度可达4M。目前武汉地铁WiFi每日覆盖客流达100万+人次,满足市民浏览网页、微信、音乐、手机游戏等需求。

  在武汉,向公众提供WiFi免费服务不止有地铁,从2012年5月4日,我市首批14个公益免费上网热点“iWuhan-Free”开通至今,我市免费上网公共场所不断扩容,在武汉天地、光谷步行街、市民之家、三大火车站等近40个人流密集的主要公共场所均开通了免费WiFi服务。

  在武汉,向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更不止WiFi。从免费的公共自行车到65岁老人免费乘公交车,免费公共服务覆盖从常住人口到城市的新市民……伴随着武汉经济总量过万亿,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教育、出行休闲等领域,市民可享受的免费公共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

  ——华中师范大学新生张飞今年从湖南来到武汉,收到一张特别制作的纪念版公交卡——价值百元的“武汉通”大学生卡。

  连续5年,武汉给城市新市民——大学新生免费发公交卡。武汉让百万大学生体味了这座城市的温暖。这一举措国内首创,政府迄今投入已超过1个亿。

  ——2012年,政府首次把“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当年,共有近40万老年人接受了免费体检。2014年起,我市每逢双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一次免费体检,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健康管理。到目前已为全市100多万老年人口体检。

  ——“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容到12类,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45元,并实现城乡统一标准。其中的服务项目有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孕产妇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2011年至今,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超过85%的目标。2013年,武汉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由农村地区扩大到全市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目前向公众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项目,从2011年的30多项增加到40余项,《人民日报》报道称“免费开放比例之高,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构建四大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家住江汉区天门墩的姜先生,对生活品质非常讲究,特别是吃的一点都不马虎。昨日上午,他到台北路中百超市买食用油,他拿起几个品牌的食用油,用手机扫二维码,查看生产日期等信息,才确定选购。

  武汉既是食品生产、流通大市,又是食品消费大市。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目标分别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

  我市食品安全建成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流通四大环节的全程监管体系。目前,我市有161万亩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的农业生产,294个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有效实施产地环境质量检测和生产环境污染控制。

  在生产环节,落实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实施豆制品预包装销售,倒逼企业提档升级。

  在农贸市场、商业超市,3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场肉菜必检,市食药局联合工商、城管、农业、卫计等多部门,治理全市417家农贸市场“脏乱差”。在多个城区建成120个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和6个食品加工小作坊集中生产区。在全市上百家大中型超市、15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市民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查询食品信息的“前世今生”。

  在餐桌消费环节,大中型餐馆、学校食堂等食品安全高风险环节全面纳入监管,加大力度治理小餐饮、小作坊和食品小摊贩。

  目前,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已形成网络,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72家,食品安全工作站104个。组建由146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库,建立了42个固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

  为杜绝餐厨废弃物重返餐桌,我市成立首支专项餐厨废弃物管理执法中队,并建立餐厨废弃物集中绿色处置厂,全市24400个安装有电子感应标签的餐厨垃圾桶,监控无害化绿色处理。

  东西湖区、江汉区、江岸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分别先后荣获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底,我市被列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首批创建试点城市之一,全面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新增幼儿园学位5万多个

  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6年前,家住航侧社区的宋佑彬太婆为帮孙子报名,凌晨1点就来到省商务厅幼儿园门口排队报名,老人带着速效救心丸,排了第一名。

  为解决“入园难”,我市2011年9月出台《武汉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市新改扩建150所公办幼儿园。2014年,我市启动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共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0所,提供入园学位5.16万个,“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此外,我市还颁布实施《武汉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出台小区幼儿园配建政策、简易幼儿园审批标准、等级幼儿园评估标准和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政策,建立了公益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贴机制。今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2013年,《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出炉,我市普通中小学规划布局首次由主城区扩展到了全市域,建立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规划布局体系。这一规划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武汉地形图上用橙线进行控制,成为武汉市教育用地保护的法定图则。“中小学用地有了保障”,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至2020年,全市将新增332所学校,可提供142万个学位,以应对未来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需求。

  自2014年启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以来,武汉已完成薄弱学校校舍新改扩建、维修加固及设施设备建设任务399项。在全面完成公办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完成43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累计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309所。2014年全市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三。

  近5年来,武汉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明显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和在校生比例均超过80%。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已完成“有学上”历史任务。武汉市教育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

  社保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连续4年20%上调,人月均从100元提高到今年的225元,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6位。

  居民大病保险个人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提高到30万元,门诊治疗重症(慢性)疾病病种从10种增加到26种。

  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

  实现“五年连调连浮”,每月人均养老金从1268元提高到2505元,2014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跃升到副省级城市前10名。

  5年来,我市社会保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年份 城市户籍 农村户籍

  2012年 450元 166元

  2013年 518元 210元

  2014年 560元 270元

  2015年 580元 320元

  2016年 600元 360元

  连续5年提高城乡低保

  (元/人·月)

  2013年1月起

  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新政

  我市近年来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倾斜,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救助水平显著提高。

  大病救助病种从6种扩大到21种:

  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重性精神病、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

  最高救助标准由8000元提高至5万元

  贫困对象到定点医院就医免收费用:

  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免收普通门诊诊疗费

  免收普通门诊注射费

  免收住院诊疗费

  免收住院护理费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单项检查费用减免20%

  医疗救助

  组织实施武汉“市民一卡通”工程,31家部门173项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达”,社保经办服务得到较大提高。

  公共服务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年来,市委、市政府将促进就业创业、扩大社会保障面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怀困难群体、增加民政保障、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问题,以持续征办“十件实事”为抓手,作为最优先重视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地提高民生幸福感。

  武汉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项目,从2011年的30多项增加到40余项,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建设幸福武汉的项项措施,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实惠,幸福武汉同时也受到广泛关注,创造了一项项在全国推介的“武汉经验”。

  第六届“五一”城市婚典在江滩盛大举行,20对新人身着华丽婚礼服享受这一美妙时刻 记者 胡冬冬 摄

  迎接市第13次党代会

  本版撰文:

  记者唐煜 王刚 章鸽 马振华 莫梓芫 刘嘉 廖桥 通讯员张银华 周钢 张镝 邹永宁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