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大数据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2016-12-07 16:0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光谷政务服务中心,涉及行政审批、行政服务的事项都可以办理,方便了市民 记者周超 摄

  

 

  网络安全博览会上,市民体验一卡通服务平台 记者任勇 摄

  社会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走上街头,遍布三镇的56座街头警务站,堪称市民“贴身保镖”;在社区,每周四都是社区律师接待日,居民法律难题身边就能求解;人社、公安、工商等41个部门的近800项政务服务上了网,市民轻点手指,就省去了跑路之苦……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统计年鉴显示,武汉净流入人口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4年的206.49万人,到2015年已突破230万人;这是一个日渐平安和谐的城市——2015年,全市违法犯罪警情6年来首降,全年刑事警情2003年以来首降。今年以来,违法犯罪警情、刑事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8%、18.5%。

  经济迅猛腾飞,百姓安居乐业。过去5年,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之举践行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这一“承诺”:“把社会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大数据显威

  武汉走在公共服务智慧化前列

  开车忘带驾驶证,怕被交警拦下后扣车?武汉交警打造的“易行江城”智慧APP 今年元月正式上线,市民进入APP领取“电子驾驶证”并存入卡包,向交警出示这一电子证件,就可以免去扣车麻烦。

  5年来,武汉警方建立“大数据”和“微警务”两个平台,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工作。去年3月开始,将148项难办的、受理数量大的服务项目搬到网上,如今,百姓通过手机就能办理有关事项,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如今,以“大数据”为基础,武汉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深度、广度正无限延伸。

  市综治办以“智慧社会管理”建设为契机,共享了工商、社保、民政、公安、交管等30多个政府部门数十类政务信息,获取民航、铁路、电力、加油、出租车、地铁等数十家重点企业事业单位近100亿条信息,建立起人口、房屋、法人组织、地理资源、经济社会等5大信息库,形成信息资源池,实现社会管理要素“一网打尽”。

  2012年10月27日,以“提供行政服务、展示城市未来、接受市民监督”为主旨的武汉市民之家正式对外启用,3年后,市民之家网上办事大厅上线运行,通过网上预审后再到现场窗口一次办结率达91.3%,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

  此外,武汉市还推出“云端武汉·政务”应用,市民可在线享受包括人社、公安、工商等41个部门的近800项政务服务。

  一份“互联网+”权威报告显示,2016年,武汉市在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方面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杭州。

  “政务公开”成共识

  让每一位市民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江汉区法院,除少年审判庭外,其余18个法庭均改造成直播法庭,实现了庭审直播。截至今年10月份,该院互联网庭审直播案件累计5081件,位居全国法院第一,平均每个工作日直播庭审案件19件。

  2014年开始,武汉法院开始通过网络直播庭审,还在网上公开判决书、利用法院的新媒体平台宣传法律知识等。审判活动置于阳光下,获众多网友点赞。

  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5年来,武汉以此为目标,致力于让市民在每一项政务工作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市法制办设立专门的行政复议接待室、公布申请行政复议的指南和流程,并安排领导定期接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近五年,市法制办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258件,纠正违法和不当行为326件。

  2012年10月,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正式对外启用,经过3年多运行,原来分散“各自为政”的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集中进场交易接受监督。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大数据实施电子化监督、强化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形成行政监督、行业自律、行政监察、社会舆论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督模式。

  2014年3月,武汉市公安局推出“执法公开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向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当事人发送超过18万条执法回告短信。此外,还开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直接与群众展开“键对键”互动,接受监督。

  “常青模式”推广

  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常态

  在居民人数超过10万人的常青花园,有一支“护学队”,每个上学日,都有2名老党员到学校门口维护交通秩序,让学生们平安上学、放学。

  在常青花园,活跃着数百支社会组织力量,志愿者人数超过6000余人,志愿服务每天都悄然渗透进社区各个角落。

  这一切,都得益于社区多元共治的“常青模式”——引导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资源同享,责任同担。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常青花园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开设专门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形成了以社区管理办公室工委为主导、社区组织协同和社区成员参与的“三方大联动”共治模式。

  “精神互助联盟”“邻里守望”“青少年空间”……各类社会组织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能量,积极投入社区治理之中。目前,“常青模式”得到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工委的肯定,正在全市推广。

  顺利开展社区自治,对社区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5年来,市司法局组织上千名律师走进社区接待武汉三镇和新城区居民34万余名。社区律师每个星期四到社区值班,定期接受居民的咨询和求助。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社区律师改变了单一的服务渠道,通过QQ、微信等网络工具,可以随时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市总工会在全市建立了119个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站和11553个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年间,这些扎根社区的基层调解组织累计接待44442人次,成功调解5088件劳动争议。

  市民参与社会治理,也通过政府平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市民讲、市民听,分享精彩人生”,在市民之家,市民大讲堂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牌标杆,开设以来,已举办41场,给普通人出彩的机会,推动形成“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社会风尚。

  社会治理版图

  武汉屡次站上全国最高点

  今年9月19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这里开幕。

  这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次将开幕式及重要活动设在首都北京以外的城市。95家网络安全及互联网应用顶级企业亮相网络安全博览会。参展企业之多、展区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创下历届博览会之最。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移师武汉,绝非偶然。

  2016年1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获批我国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9月,中央网信办正式批复同意武汉承担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12月1日,武汉超算暨云计算(数据)中心在武汉正式落成。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评价:武汉市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很高,管理体制也非常完善,“把开幕式等重要活动放在武汉,是对武汉的肯定,武汉当之无愧”。

  事实上,这并非5年来武汉在社会治理方面第一次站上最高平台。

  2013年6月,武汉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管理)综合治理最高殊荣的“长安杯”。在这个只有连续3届(每4年1届)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城市”才有参评资格的奖项评选中,武汉一路过关斩将,捧回奖杯,标志着武汉跨入全国最平安城市行列。

  近年来,以打造平安武汉升级版为目标,武汉安全指数不断攀升。随着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合成作战的勤务实战化快速反应机制构建完成,全市110快速反应平均时间明显缩短,重大警情缩短至3至5分钟,重点部位涉恐涉暴警情甚至达到了“一分钟响应”。全市抢劫、抢夺、入室盗窃警情大幅下降,命案发案实现十连降。

  与此同时,群防群治也成为武汉社会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如今,武汉已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比例最高、投入最大的城市之一。

  市综治办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6万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网格管理员负责,网格员采集的信息达2亿余条,联动处置了社会治安、民政救助、消防安全等矛盾案(事)件近310万起,办结率99.4%。

  来自武汉警方的数据显示,除社区治保会、安保队、流动人口协管员、治安中心户等传统治保力量外,物业小区联席会、“一街一队”治安巡逻队、警务室辅警、义务消防员、公交护卫员、治安志愿者等新型群防力量从无到有,遍地开花。截至目前,武汉群防群治力量已超过11.5万人。

  2014年、2015年,普华永道《机遇之城》报告显示,武汉安全与治安指数位列15个区域中心城市首位。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