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连心家园”:撕开自己的伤口为别人疗伤

2016-03-23 17:2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中国妇女报(作者 姚鹏)对于57岁的武汉人李铭兰来说,每年的3月8日都让她如坐针毡,难以释怀。因为,这一天是她独生儿子的忌日。

  13年前的那个妇女节,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的儿子早上出门前,亲手给李铭兰戴上一朵红玫瑰胸花,说:“妈妈,我爱你。”那时,他刚刚过完21岁生日。

  谁知,当天下午4时许,一个电话突然打来,儿子因突发性脑出血被送往医院抢救!等李铭兰匆忙赶到医院时,儿子已躺在冰冷的太平间里。

  “儿子刚走那阵,我就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铭兰都无法接受现实,仿佛总能在家中“见到”儿子的背影。她每天都会做上一桌菜,等儿子回来吃饭,晚上则辗转难眠,不停地哭,有时候还想到自杀。不久后,她被诊断为焦虑症,住了半年的院。

  那些年里,为了躲避熟人,李铭兰夫妇搬了三次家。如果有人不经意问起她的孩子,她便说“儿子在国外读书”,然后便匆匆回家,关上门独自流泪。

  痛苦中,李铭兰慢慢地发现,她身边还有许多像她一样不幸的“失独者”,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大家既然同病相怜,何不成立一个组织“抱团取暖”?

  2007年9月21日,李铭兰自筹3万元,和几个失独者朋友共同注册成立了“武汉市青山连心家园联谊会”。“连心家园”专门吸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至今,一共有300多个失独家庭,600多名会员加入了这个组织。

在帮助别人中感受阳光

  为失独家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是“连心家园”的主要工作内容。

  “刚失去孩子的父母,心理状态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一般人去安慰,他们往往产生逆反心理,接受不了:你们有孩子,我们没了。上天不公平。所以第一步就要跟他们平等地沟通,用同样的故事,带他们从伤痛中走出来,避免失落感。”李铭兰说。只要听说哪家失去儿女,“连心家园”的成员定会第一时间上门。他们发现,撕开自己的伤口,用自己亲身经历做药去医治别人的伤痛,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策略是通过活动帮失独者们走出阴影。“连心家园”刚成立时,大家一聚起来就抱头痛哭,现在,“连心家园”每个月定期举办活动,在一起聚餐、跳舞、打球,还相约旅游,自我温暖。大家会记住别人儿女的生日、忌日,到时候就约出来聚会,不让彼此有悲伤的机会,或者就一起去祭奠某一家的孩子,一起献花,一起焚香,一起诉说,一起大哭。在“连心家园”的帮助下,很多人开始重拾生活的勇气。

  “连心家园”的宗旨中有一条是“助人为乐”,就是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再延续下去,向社会延续。娱乐活动之外,“连心家园”经常组织大家到孤儿院去看望需要帮助的孩子。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连心家园”成员都踊跃捐款。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心里也会感受到阳光,这也是我们自己走出封闭状态的一个途径。”李铭兰说。

  “连心家园”成立两周年的时候,有60多位外地会员从哈尔滨、大连、重庆、贵州等地专程赶来。来自贵州的王远芬说,她是通过报纸、电视知道武汉青山“连心家园”的,曾来武汉参加过一次活动,此后,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每次来‘连心家园’,就有回家的感觉。看到这些人能唱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好好活下去呢?”

  不过,李铭兰也承认,失独者们从阴影中走出来只能是相对的。对她们来说,对孩子的美好记忆是没有办法遗忘的,时间越久,对孩子的思念越深。她们需要的是带着这些美好的记忆,带着孩子们留下的对生命的祝福,让更多不幸的家庭感受到温暖,勇敢地面对生活。

晚景凄凉,无法逃避的宿命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的当前,子女依然是父母安度晚年的主要依靠。尽管失独者们可以选择坚强,但老无所依,无人送终的凄凉晚景,几乎是每一个失独者都无法逃避的宿命。

  50岁的“连心家园”成员张桃梅是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工。2007年, 她16岁的儿子突然去世。第二年,丈夫又不幸中风,双目失明,还丧失了行动能力。

  张桃梅自己患有甲状腺癌,有一段时间要入院手术,只好把丈夫送到福利院。丈夫在福利院天天哭。出院后,张桃梅只好把丈夫接回家。

  “他们两口子每个月的收入根本支付不了治疗费用和生活开销,更别说请保姆或者进福利院的费用。”李铭兰说。“我们根本不敢想象他们的老年生活,更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张桃梅走了,谁来管她丈夫?”

  另一位“连心家园”成员张纯清的遭遇,则似乎预示着相当一部分失独者的结局。

  十多年前,张纯清下岗。1997年,她的儿子因救溺水者身亡。随后,丈夫在忧郁中病逝。2009年,张纯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随后转为肺癌。由于没钱,只能在医院过道的病床上接受简单治疗。

  接到张纯清的求助电话后,李铭兰召集“连心家园”的所有成员募捐,共筹得一万元钱,但这点钱最终没能挽回张纯清的生命,不久后,张纯清还是死在医院的病床上,死时年仅55岁。

  “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和死亡通知都没有人签字,最后还是‘连心家园’的人帮忙代签。”李铭兰说。

  根据统计,90%的“连心家园”成员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很快就要面临老无所养的问题。他们当中,一半以上的人家庭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约20%的人靠低保生活,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却占到了近50%,患有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占到了15%,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占到了60%以上。

  “对于我们而言,养老始终是最大问题。”每念及此,李铭兰都很担忧。

希望抱团养老

  随着“连心家园”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加入的会员人数越来越多,李铭兰所感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首先是活动经费的难题。这些年,李铭兰为“连心家园”投进去的钱至少已有八万元,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现在钢铁行业效益下滑,李铭兰自己的公司也处于亏损状态,这让她更觉吃力。

  “如果要把‘连心家园’发展壮大,请专业人士过来肯定是发展方向,但请人更加需要钱。”李铭兰说。目前,“连心家园”的成员都没有心理学背景,如果有高校或社会专业机构能够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或帮助,干预效果会更好。

  不过,对于李铭兰和她的会员们而言,更重要的依然是自己的养老送终问题。

  李铭兰认为,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关于扶助失独父母的法律条款,为失独群体的养老医疗提供切实的保障。她拿出了武汉市部分失独家庭去年致该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一封信,信中列出了她们对于立法帮扶失独父母的十八条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失独父母服务体系;失独家庭应当纳入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范畴;给予失独父母一次性经济补偿;根据物价CPI的涨幅逐步提高对失独父母发放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对因病住院无子女照顾的失独父母给予特别帮助或提供住院护理费用;将患有重大疾病的失独父母优先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畴;对即将走完人生道路的失独父母做好临终关怀,指定相关人员为其办理殡葬手续;建立专门的老年失独父母的托养照料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失独父母逐步实行集中托养服务等。

  “我们今天的遭遇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李铭兰说。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年,独生子女家庭其实时刻都在面对着子女伤残和夭折的巨大风险。而近10年以来,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已开始步入中老年,意外变故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补救。

  “我们最希望的是能集中养老,由政府出资、以廉租房或老年公寓的形式,建立一个专门为丧子家庭提供的养老场所,让大家能够在一起相互帮助安度晚年。”李铭兰表示。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