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武昌医院: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 社区一键呼叫专家

2017-06-06 14:49 我要评论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 吴晓敏 通讯员 崔毅)“看病难”是医疗改革的一项痛点,分级诊疗推行多年,然而“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仍然存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医联体作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长江网记者了解到,武汉多家医院推行分级诊疗卓有成效,部分医院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互联网+医联体,社区一键呼叫综合医院专家。

  杨园街116号,武汉市武昌医院东院区坐落于此。从1912年的铁路职工诊病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综合医院,承办3家社区医院,托管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群达百万。

  近日,长江网记者获悉,市武昌医院在多年推行分级诊疗的基础上,投资近三百万,打造医联体远程会诊系统和分级诊疗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形成医疗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破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难题,而且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键呼叫专家音视频会诊 优质资源科学分配

  分级诊疗倡导“基层首诊”,然而市民一旦有个头痛脑热,还是习惯一窝蜂的往大医院跑,究其原因,除了市民就医观念传统外,还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设备、技术不足,无法取信于市民。

  近年来,许多构建医联体的单位,每日或每周固定将专家派到社区坐诊,却出现了“专家到社区,没有病人”“专家不到社区,病人有需求”的矛盾,不仅没有造福社区,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昨日,记者在市武昌医院二楼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看到,电子屏幕上显示了该院承办的杨园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梨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珞狮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基层医疗机构的所有住院患者基本信息以及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等。在模拟环节,社区医生需要专家远程会诊时,点击“申请会诊”按钮,市武昌医院医务科收到消息后安排专家与社区医生进行远程音视频会诊。

  市武昌医院信息科副主任罗冲介绍,从社区医生发送会诊申请到专家会诊,全程不超过15分钟,除了PC端外,医院还为每个医生配备有手机APP远程会诊系统,当社区医院有会诊需求时,专家只需拿着手机也能参与会诊,界面功能与PC端完全一致,“专家不需要到社区‘坐等’患者,社区需要会诊时也能迅速反应,将优质医疗资源科学合理分配。”

远程会诊手术

  除了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远程会诊外,市武昌医院还加入了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国内顶级医疗机构和区域性龙头医院共同建设的卒中救治网络。昨日,记者在采访时,73岁的胡爹爹正在进行右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手术操作室和控制室,都有屏幕通过网络与北京宣武医院打通,宣武医院的专家正在通过视频指导医生手术操作。

  市武昌医院副院长张武昌告诉记者,除了神经内科外,医院的其他科室、其他病种都能够通过这套系统与北京、上海30多个医院的专家进行互动,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医学技术,能够真正实现双向诊疗,让武汉的老百姓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北京、上海的医疗资源。

  系统延伸至基层 足不出户办好就诊入院

  基层会诊后,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患者该如何转诊?市武昌医院分管医联体和社会服务的张小寒主任介绍,自2002年以来该院承办了3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了4家基层社区医院,服务范围覆盖武昌、洪山,服务人群达百万,然而在双向转诊过程中,出现了患者流失大的问题,除了病情发展外,手续繁琐、交通不便、衔接不到位等成为转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就诊住院系统延伸到基层,赋予基层医生‘特权’,让患者更方便快捷转诊。”罗冲介绍,以往转诊,患者需要拿着社区医院开具的转诊单到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办理入院,如今双向转诊系统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的医生可直接为患者办理转诊挂号入院手续,患者只需直接到市武昌医院就诊入院,减少排队办手续的麻烦。

  此外,市武昌医院还开通了企业滴滴专车服务,医院患者服务中心收到社区医院的转诊通知后,将自动为患者预约专车,由专车将患者免费接送至医院就诊,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或者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市民普遍表示不愿意去大医院长时间排队就诊,不仅耽误时间精力,还有可能与其他病人交叉感染,但是又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不太放心。来自杨园街第一社区的陈爹爹是一名高知分子,他对这种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平台大大点赞,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于改善市民的就医体验有很大帮助,希望在整个武汉推行,并表示“以后可以放心去社区医院看小病了。”

责编:江婧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