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血性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力”

2016-07-26 15:52 我要评论 来源: 解放军报
调整字体

  魂兮归来!今天,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战士李磊、杨树朋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英雄的归来。他们带着中国军人至真至纯的血性,带着中国军人的“军魂”归来了!

  维和战士杨树朋是“80后”,他曾写道:“我在杨根思连当了十多年的炮手,把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里,将来有一天我退伍了,我也要把我的儿子送到部队当炮手。 ”送儿子到部队当炮手,这无疑是一种军人的血性。李磊是“90后”,他曾在微信中写道:“军人在无名的前线为祖国牺牲的时候,倒下的地方就是坟墓。怀着这样的觉悟穿上军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荣耀。”这种敢于“马革裹尸”的觉悟和情怀,也是一种军人的血性。

  而此前牺牲的维和战士申亮亮,在满载炸药的汽车侧翻时,他本有时间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发出预警信号,换得了部队和战友的平安。他虽然没有生命终止前留下只言片语,但这种无言的壮举,也是一种军人的血性。

  我们深信,拉出任何一位维和战士,都是响当当的男子汉,极伟岸的大丈夫,都是可以力挽狂澜的真英雄!而正是每个中国军人身上奔流的血性,共同构筑起中国军队的钢铁长城,共同生长为民族精神的铮铮铁骨,共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战略威慑力。

  曾有美国智库撰文推演“中美之战”,结论认为中国将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理由不在于中国的武器装备多么精良,而主要在于中国领导层对于打赢战争的决心更大,中国人民对于赢得战争的信心更强。这一研判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总结和提炼这种研判,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决心、人民的信心、军队的血性,是一股巨大的震慑力,是一种克敌于无形的“软震慑”。

  的确,世界并不太平,而中国尤其不能放松警惕。环顾海疆,烟尘时起,暗流涌动,被比作一面照妖镜的“南海仲裁案”就集中折射出了这一政治闹剧中各种角色的险恶用心。作为域外国家的美国,幕后导演,企图搅浑南海;日本右翼政客趁机一手操弄,兴风作浪;菲律宾前政府甘做弄潮马仔,饥不择食;而一群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所谓“裁判庭法官”则沦为跳梁小丑,成为笑柄;当然还有一些国家蠢蠢欲动,在后台七零八落地帮腔。这粗浅低俗的表演,最大的效果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坚定地支持国家维护主权的决心,更加深信军人不丢血性,才能不辱使命。

  我们的这种信心绝非空穴来风。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这是三军统帅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每一个军人的巨大激励,也必将是每一个将士的心声和许诺。

  申亮亮、杨树朋、李磊等数位英雄和烈士用生命诠释了当代中国军人气壮山河的血性和豪情,告诉世人,何为所谓“和平时代”的血性军人。

  回望历史,我们的民族精神中也从不缺血性。我们的先贤就认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这种血性是不屈不挠,是舍生取义,是英勇善战,是居安思危。这种血性,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伟大复兴的蓬勃生命力。

  马革敢裹尸,烟尘可荡平。血性在,则力量在,则威慑在。

  人民万众一心,军人奋不顾身,则可强国强军,走向伟大复兴,焉虑一两场政治闹剧搅起的区区烟尘?

责编:宋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