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门徒会“祷告治病”
(通讯员 南怀隐)门徒会邪教组织自传播以来,极力鼓吹“祷告治病”、“赶鬼治病”,去年新华网发布《邪教“门徒会”驱鬼治病致人死亡非法敛财数千万》一文表明,截止目前,所谓的“祷告治病”在门徒会内部仍然盛行,成为信徒必须遵守的“教规”,是门徒会的群体性行为。
网络图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特定的动机,个体行为如此,群体行为也是如此。近几年来,凯风网报道门徒会成员因“祷告治病”死亡近百人,分析他们“祷告治病”的心理,有助于提高人们防范门徒会邪教组织的意识。
--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季三保传播门徒会时,极力鼓吹“祷告治病”,声称“生病是犯了罪,遭受报应,只有投身天国,让教主看病才有救。”在门徒会的宣扬下,“祷告治病”成为信徒必须遵守的“教规”,一直延续到至今。
也就是说,凡是加入门徒会的群众,一旦患病绝对不能选择看病吃药,只能在家中“祷告”。如果有谁去医院看病吃药,那么就会成为其他门徒会眼中的“另类”,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信徒为了回避这种压力,不自觉地选择“祷告治病”,从而导致因病死亡的悲剧。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说:“属于特定团体的个人会在团体及团体规范所产生的约束力影响下,行为趋同于团体的需要,与团体保持一致,这种约束力叫做团体压力。”
比如,四川达县草坝乡石竹村农民王守志非常孝顺母亲,自己和母亲加入门徒会后,多次请传教人刘某用祷告的方法给母亲“治病”,导致王守志母亲死亡。1999年4月,生病的刘某在团体压力下同样选择了“祷告治病”的办法,结果在门徒会信徒的“祷告”声中痛苦地死去。
--宁可信其有的侥幸心理
中国人有这样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意思是凡事都有例外,自己试一试并不吃亏。尽管有病去医院治疗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通过“祷告治病”能够恢复健康,岂不更好?由此催生门徒会信徒的侥幸心理。
客观地讲,人的身体健康是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像一些普通感冒等疾病即使不去医院,也能通过身体的自抗力恢复健康,只是花费的时间长一些而已。门徒会通过“见证”的方式鼓吹“神迹”,把身体自患的疾病归因于“祷告”的作用,对信徒施加影响。
信徒由于长期接受门徒会的歪理邪说,“见证”、“神迹”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无不希望这种“神迹”在自己身上发生。他们患病的时候,把这当成“神”对自己的考验,非常侥幸地以为“神迹”能够出现自己生活中,从而造成悲剧。
江苏南京六合区的侯红叶2005年3月才14岁,被诊断患有白血病,邻村门徒会骨干石金霞得知情况后,当天即上门“传福音”,还拿来一叠以祷告治好各种绝症的“见证”材料,侯红叶的父母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开始让石金霞给“祷告治病”,导致侯红叶死亡。
--绝对崇拜的无助心理
门徒会将世人面临的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归因于“原罪”,只有信“三赎基督”(季三保)才能赎罪,拯救人类。按照门徒会的教义,生病是人有“罪过”的表现,而医院不能“赎罪”,只有奉“三赎”之名祷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受门徒会歪理邪说的教唆,生病的门徒会信徒形成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自己的病能否好不能取决于医疗,而是取决于“三赎”是否饶恕自己的“罪过”,形成了一种绝对崇拜的无助心理。
绝对崇拜状态下的无助心理,导致信徒生病时,不是积极主动去医院,而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门徒会教主上,希望通过“祷告”的方式换取上帝的原谅,即使家人劝阻,他们也听不进去。
河北省49岁的马淑兰,坚信门徒会“祷告治病”的教义,气管炎复发后不再打针吃药,而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三赎”身上,最终导致死亡。类似的信徒还有四川的谢芳、河南的刘合勤等人,他们执拗的拒医拒药,与门徒会教义所导致的无助心理相关。
人的社会行为是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门徒会信徒“祷告治病”时的心理因素亦是如此。因此,在帮助门徒会人员和警示社会民众时,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强化心理分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认清门徒会的邪教本质。
责编: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