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文:街坊最贴心的“黄户籍”

2016-08-12 16:3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黄本文(左)看望老街坊 姜瀚 摄

  “咱们这些老街坊特别可爱,看到我就亲热得不得了”。昨日,黄本文到社区走访,满春街的大爷、大妈们一看到他,就拉着他的手不肯放。

  今年52岁的黄本文是江汉区满春街副主任。工作几经调换,去年11月,他又回到了成长、工作了多年的满春街。在这里,他和居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居民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依赖。

  暴雨中的老人只有他能背出来

  今年7月6日下了一场大暴雨,满春街肖家社区中山右巷地势低洼,渍水严重。那一带地处老城区,住户中有不少体弱多病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又舍不得家里的瓶瓶罐罐,都不愿离开。

  80岁高龄的吴奶奶是其中一位。别人劝她暂时转移,她说什么也不同意,直到看见当年的“黄户籍”。“您老先把命保着。等水退了,我们再把您送回来。”黄本文给吴奶奶做了十几分钟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她。老人笑着说:“‘黄户籍’,我相信你。除了你,谁都没法劝我走。”

  吴奶奶有3个儿子,那天都被渍水困住,没法赶过来。“您就把我当您的儿子吧!”黄本文说完背起老人,趟着水,把她安全转移到附近的旅馆。

  福建巷是满春街地势最低的区域,渍水齐腰。蔡大爷今年70多岁,腿脚不便。看到家里进了水,家具、电器被淹了,老人心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黄本文和街道、社区干部一起,在水里到处摸砖块,努力帮老人把家里的冰箱等电器垫高些,再把老人安顿好。

  14年守约给老街坊拜年

  尽管已是街道办事处分管政法的副主任,但社区居民还是习惯称黄本文为“黄户籍”。“黄户籍”与居民们之间的故事能讲上三天三夜。

  1989年,劳改释放的刘氏兄弟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生活没了着落。还是管段户籍民警的黄本文到处帮他们联系工作,但单位都不愿接收。当时,街边允许摆放流动摊点,手续却很难办。黄本文四处跑腿,帮兄弟俩办证。

  “当时也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这么帮他们。我的目的就一个,让兄弟俩有饭吃,不再走回头路”。在黄本文帮助下,刘氏兄弟的冰棒摊就摆在六渡桥新华电影院门口。兄弟俩从一无所有,到各自住进了新房、儿子考上了大学,从此再也没有重蹈犯罪的覆辙。

  曾住清芬巷的王奶奶床头一直写着黄本文的电话号码。上世纪80年代末,王奶奶是居委会治安关照员,黄本文是管段户籍民警。1986年至1995年,两人一直共事。每天,王奶奶都会在辖区来回转悠,查看社区内的治安环境。有一天,黄本文在辖区巡查没有看到王奶奶的身影,觉得情况不对,立即到她家去查看,果然发现独自在家的她胳膊摔骨折了。黄本文扶老人躺下后,去菜场买来筒子骨,煨了一吊子筒子骨汤,看着她喝下去才放心离开。

  2002年,王奶奶因房屋拆迁搬离,临走前叮嘱黄本文:“你一定要去看我。”由于工作忙,黄本文一时没来得及去。一天下午,王奶奶带着孩子的玩具赶回满春街。“你不去看我,我就来看你,顺便看看你的孩子”。

  从那以后,黄本文知道了自己在王奶奶心中的分量。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抽一天时间去给她拜年。黄本文没去的日子,王奶奶就每天在门口坐着、盼着。只有看到他来了,王奶奶才会安心地回黄陂老家看龙灯。(长江日报讯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熊汉华 李勇)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