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前建成 中共中央旧址纪念馆 传承城市红色根脉
辅助陈列《中共中央在武汉》中的雕塑作品
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外景
6月30日前建成 中共中央旧址纪念馆 传承城市红色根脉
2000多件文物见证珍贵党史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将全面完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
2012年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和湖北省、武汉市高度重视纪念馆的建设。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批准建立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馆位于汉口胜利街与黎黄陂路交叉路口,由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及与其毗邻的唐生智公馆、怡和洋行公寓3座老建筑组成,占地2495平方米,建筑面积4471.39平方米。
按照规划,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作为复原陈列场所使用,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秘书厅办公室、陈独秀办公室及卧室等原貌,再现当年中共中央在此办公和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一大批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此工作居住的情景。
唐生智公馆、怡和洋行公寓作为纪念馆的辅助、临时展厅。唐生智公馆将举办《中共中央在武汉》辅助陈列,以中共中央在武汉的重要活动为主线,用历史照片、实物、文献、档案等,反映党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以及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中的艰难抉择。怡和洋行员工住宅作为临时展厅和纪念馆办公场所。在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与怡和洋行公寓之间过道,将恢复展示中央机关使用的小轿车,真实反映当年中央机关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这位负责人说:“中共中央旧址纪念馆是一座依托旧址建立的纪念类博物馆,我们已积极开展征集工作,征集到一批文献资料、历史照片、武器证章等。”
纪念馆建成后,3座老建筑互相映衬,互为依存,形成完整的纪念展示区,并与其毗邻的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群、八七会议会址等一起发挥集聚效应,完整展示大革命后期党的历史足迹。
据悉,该馆是全国唯一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命名的纪念馆。整个纪念馆硬件建设,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4A旅游景区标准打造。
汉口胜利街展陈“中共中央在武汉”文物
参与筹建的市党史专家赵晓琳告诉记者,“中共中央在武汉”是一个新课题,筹建难度不小,展陈文物方面几乎是白手起家。
赵晓琳介绍,对于“中共中央在武汉”这段历史,党史界、近现代史学界、地方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少可参考、借鉴的资料,“做展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研究、考证的过程,将来观众看到的辅助陈列《中共中央在武汉》,有很多都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中共中央机关在武汉”也是新课题。经过研究、考证,专家对位于汉口胜利街165、167、169号的中央机关旧址,精心设计了复原陈列方案,恢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秘书厅办公室等原貌。
纪念馆的3组老建筑属于不同的文物保护级别,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属国保单位,唐生智公馆是省级文保单位,怡和洋行是市级文保单位,维修保护的程序比较复杂。对此,文物工作者始终遵循“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原则,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做出陈列展览。
纪念馆展陈方面,赵晓琳说,筹建初期没有一张照片、一份资料、一件文物,一切从零开始。“上世纪20年代与中央相关的东西微乎其微,征集难度非常大,我们通过深度挖掘和研究,发现了一些资料,也得到了收藏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征集的2000多件实物和文物中,不乏精品”。
赵晓琳介绍,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武汉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也是留住一段珍贵的城市记忆。
【市民声音】
“老武汉”刘长元:对纪念馆充满期待
我今年84岁,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唐生智公馆住了十多年,但并不知道旁边那栋小楼是中共中央办公旧址。直到前几年在报纸上看到,要把这几栋老房子改造成纪念馆,才了解到武汉还有这样一段历史。改造、筹建的时候,我对老房子门窗的样式,给文物部门提过建议,对纪念馆我充满期待。
文化工作者吕宏杰:挖掘传承城市历史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的工作与文物保护有关,对老房子、老街区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既是革命文物,也是历史悠久、艺术水平很高的老建筑。党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需要挖掘和继承。我喜欢经常在这一带走一走,放松心情,有一种时空转换的感觉。老房子、老街区是不可再生资源,希望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早日开馆,也希望更多的老建筑被保护起来。
大学生秦璐:了解历史珍惜当下
我是外地来武汉读书的学生,去年到汉口玩,路过这里时发现这几栋房子很漂亮。后来在报纸上看到,这里正在做纪念馆。纪念馆开馆后,我会带同学来参观,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历史、珍惜当下的学习和教育场所。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