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师:地铁正让武汉“变大”又“变小”

2016-12-21 16:3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地铁改变生活

  “以前去趟光谷,感觉是很麻烦的远行,要提前一天谋划,依旧会慌乱,还怕堵车;如今,家门口坐上地铁转城铁,百公里的周边尽在1小时内抵达,方便快捷。”昨天,提及地铁,34岁的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轨道交通规划师郑猛说,拥有了地铁这辆“私家车”,城市在他的眼中既“变大了”又“变小了”!

  郑猛说,随着地铁时代的到来,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发展将全部有地铁“参与”其中,围绕着地铁线网已成为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圈”,串起“衣、食、住、旅、医、游、购、娱”,每个市民都能深切感受地铁对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马上,武汉将拥有5条地铁线(机场线为2号线北延线,并入2号线),地铁网、城铁网、高铁网、航空网四网合一,这是做交通规划几代人的梦想,年底就实现了!世界那么大,随时可以在家门口坐上地铁出去看看。”

  地铁接机场、高铁、城铁

  “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了”

  “这几天,武孝城铁开通了,从汉口火车站到机场只要12分钟,这是武汉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的又一次跨越,现在赶飞机、高铁特别方便,更让人期待的是即将开通的地铁机场线。”郑猛说,城际铁路的优势是速度快、广覆盖,发车时刻表精确掌握;地铁的优势是准点、高频次、家门口。机场线开通,相当于给赶机场的乘客上了双保险。市民以后赶飞机再也不用提前1个多小时出门了。

  “地铁将城市的对外枢纽紧密相连,等于是将火车站和机场开到市民家门口。”郑猛说,近几年,武汉在城市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非常大,除城市内部的交通“主动脉”如三环线、二环线等,还将很多交通出行的方式进行了串联,形成多式联运的高效出行网络,如地铁+高铁、高铁+城铁、公交+慢行、P+R(小汽车+地铁)、空铁联运等,这些城市交通建设和服务,一方面改善着市民的出行习惯,另一方面扩大了市民的生活圈,重新组织起市民们的美好生活。

  有一年,郑猛带着老婆孩子从湖南老家回汉,途中遇到高速堵车,从荆州堵到潜江,4个多小时的车程花了近9个小时。当时女儿才1岁半,准备冲奶粉的开水也用完了,好不容易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没想到也是人满为患,处处都要排长队。“大人还能撑着,就担心把孩子给累着了。”郑猛说,现在高铁到湖南才一个半小时,特别是坐地铁就能换乘高铁,算上转车时间,也比开车要节省2小时以上,可以实现当天轻松往返两地。

  在郑猛看来,年底,武汉地铁线路达到5条,不仅串联起了三大火车站、城铁站,还将轨道线网延伸到机场,至此,武汉市民的“对外交通”将可实现全面“地铁化”。

  畅游新城区绿道不再麻烦

  “城市变得越来越小了”

  “没地铁的时候,汉口武昌汉阳之间逛都觉得累,‘一城双地恋’是没地铁前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词。可是等到明后年,新城区的地铁线陆续开通,世界级东湖绿道、青龙山绿道、后官湖绿道也可与地铁无缝对接。当郊游再也不用为找停车位和堵车而烦恼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汉这座百湖之市带给我们休闲诗意的生活。”郑猛很是期待。

  “地铁线网越铺越远,市民的生活半径越变越大,但是出行的时间反而减少,城市又变得‘越来越小’”,“以前开车去东湖,堵车心烦、找停车位麻烦,有了‘地铁+绿道’,你甚至会感觉时间都放慢节奏。”

  郑猛说,平时周末他和妻子会带着孩子出门玩,一般多是依着地铁线走,到江滩、汉街、中山公园等等,也常想去稍远一点的绿道、公园。比如蔡甸的后官湖绿道,不过现在只能开车或坐公交去,开车去要绕开堵点走汉蔡高速,搭公交时间又较长。“特别盼着4号线延长线开通,到时有一站就设在绿道景区的大门口,市民想去新城区的绿地、绿道逛逛,就像去市中心的公园一样方便。”

  按照规划,2020年武汉到阳逻、蔡甸、纸坊、左岭都将通地铁,到纱帽、前川、常福、花山的地铁也在筹划中,市民在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还能通过地铁换乘现代有轨电车领略别样的风情。

  地铁引领城市建设

  重塑城市空间和街区品质

  作为普通的市民,感受最多的是地铁对出行的改变,但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规划建设者,郑猛明白,地铁改变的是城市。

  郑猛介绍,武汉的轨道线网规划,还将城市的几大功能区版图“归入其中”,像青山滨江商务区、汉口二七滨江、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王家墩CBD等。这些板块都将围绕地铁实施建设,用地铁的深度托起建筑和武汉发展的高度,刷新武汉的天际线。武汉大车都、大光谷、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也全部依托地铁为骨架进行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打造的光谷新中心,其建设发展就是依托地铁11号线和19号线构筑的十字形骨架,使得城市功能得以快速导入。

  郑猛说,即将开通的6号线建设,中山大道整体封闭施工,按照传统建设模式,在地铁通车后重新恢复道路就行了,但武汉这次却把地铁建设、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公交步行街区的建设转型整体结合起来,“这就是用建城市的思维建地铁。”再如,从1号线竹叶海站到宜家,就有高架连廊直接引入室内;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到协和医院、到武广。真正实现了地铁+物业的空间拓展,给市民带来便利和品质的提升。

  微循环路网也不例外,郑猛说,“之前城市交通建设更多地考虑怎么让车行驶得更顺畅,如今城市交通进入地铁时代,很多市民需要通过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方式进出地铁车站,慢行交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武汉地铁车站周边的微循环路网建设就在逐步改善。”

  “我们在做地铁相关调查时,家住在地铁沿线的居民们都反映,地铁站点开通后,很多附近的‘断头路’、‘搓板路’都打通或改造完成,坐地铁不管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都很方便。”郑猛说。记者龚萍

责编:李智恒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