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既受到传统楚风的浸润,又带有大商埠自身独特的魅力。
代表性的年俗:彩莲船
一年中,最隆重、最有气氛的,就是春节了。从腊月办年货、掸扬尘、送灶神、贴春联,到吃团年饭、守岁、拜年等,对于多数人来说,春节都是一场辞旧迎新的盛宴。
武汉社会科学院民俗专家张笃勤提到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年俗——彩莲船。他说,制作彩莲船时,用几根细竹竿扎成船形,然后用白皮纸粘糊,再用彩色纸剪出吉祥如意的花样装点,船上粘着龙凤吉祥花,挂上五彩缤纷的彩球,船头贴着大红“福”字,扎两朵鲜艳莲花灯,船舱后板粘着一尾大鲤鱼,一只造型精致的彩莲船就做成了。
开始行船时,有鼓乐队、撑船能手、坐船姑娘和艄婆,还要有能唱能和的歌手,一路上,乐队齐奏,彩船紧跟,舞女伴随,所到之处,周围群众均携带家人蜂拥而至,一派热闹景象。
“‘彩莲船’在有些地方叫‘旱船’,在武汉,过年时可以在一些社区和公园里看到”,张笃勤说。
大年初五祭财神
每到大年初五,武汉的归元寺、长春观等地人流如织,这是武汉的另一春节习俗——祭财神。财神俗称“财神爷”,财神有文武之分,文为比干,武为赵公明,三镇民间多供奉后者。财神画中的赵公元帅貌黑浓须,戴铁盔、执钢鞭、骑黑龙。每届农历腊月,小贩沿街叫卖此画,不说“卖”而说“送财神”,购者不说“买”而说“请财神”。财神最受人们欢迎,家家供奉,商户最为虔诚。
“农历正月初五为财神诞辰。”张笃勤说,这一天,人们纷纷赶到财神庙内祭财神,以求新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元宵习俗:五龙朝贺
“春节吃‘年饭’,元宵吃‘汤圆’,春节侧重‘家人团圆’,元宵侧重‘闹’,走出家门,进入社区,与邻居、乡亲们一同欢庆”,张笃勤如是形容春节与元宵习俗的差别。
文史专家、号称武汉“活字典”徐明庭介绍了“五龙朝贺”,这是一种在武汉地区传统的元宵习俗。他说,在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焚毁以前,每年正月初七,江夏县(今武昌)有头面的绅商照例到黄鹤楼集会,商谈“五龙朝贺”事项,把这当作一年一度的盛典。
正月十五的午时,在黄鹤楼正门前的场地上摆设香案,五条长龙并列其前,黄龙居中,右边是红龙、蓝龙,左边是白龙,黑龙,一对青狮蹲伏在龙灯和香案之间。宣布“良辰吉日已到”后,锣鼓齐鸣,一曲罢,狮子婆娑起舞,彩词一泻而下,接着,狮子就地蹲伏,摇头摆尾作聆听之状,长龙则在原地掉头,不停地曲折回环而不挥舞。说完整段迎神彩,就进行求福仪式。随后,人们向龙头献帛时,狮子翩跹起舞,同时有人朗诵福彩。在抑扬顿挫的彩声中,人们有的帮腔,有的用升子装着谷米,一把一把地对龙头撒去,有的一串接一串放鞭炮,整个仪式达到高潮。
“四官殿的——活的”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每逢元宵节,武汉街头就有一些小贩提着纸糊篾扎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孩子们举着点燃了的灯笼,欢天喜地,成群结队。
在武汉地区,卖灯最有名的地方,要数四官殿了。小贩们从这里批购出花灯,用苇秆或竹竿举着,挂着,走街串巷叫卖“活的,活的”,五颜六色的形如青蛙、鱼……之类。由于这些“活的”来自四官殿,所以称之为“四官殿的”,甚至产生了谚语:“四官殿的——活的。”
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有详细记载:“四官殿与存仁巷,灯挂长竿样样全,夹道齐声呼活的,谁家不费买灯钱!”
年味儿转淡,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五芳斋前,排长队买汤圆的景象很难见到了,汤圆成了超市里随时可见的食品。”张笃勤说,年味儿变淡是无可奈何的,由几个原因所致: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进入我国后,节日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对节日期盼的分散;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春节的文化认同感更强,而这种旧的社会模式已被打破;过去物资匮乏,过年“穿新衣戴新帽”,都盼着过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冲淡了这种期盼感。
“年俗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再过个几十年,我们现在的习俗又成为传统的了。”张笃勤说,部分习俗正在消失,无所谓好与不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本质所在。
责编:陈克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