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届集体环保葬4月3日举行

2015-03-17 16:1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4月3日,由武汉市民政局、长江日报集团长江网联合主办的全市首届集体生态环保葬,将在石门峰纪念公园举行。该园将在最好的地区,拿出1000个“福位”,无条件全免费提供给我市绿色殡葬的践行者。 
  据了解,以生态环保葬、节地葬为代表的绿色殡葬,在我市已推行数年,目前已有花葬、树葬、水葬和壁葬等多种形式。和传统墓葬相比,绿色殡葬占地少甚至不占地,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也更加经济,已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石门峰纪念公园总经理幸保侠介绍说,我市首届集体环保葬的形式为草坪葬。届时,石门峰将把最好的园区设为生态葬区。当天的落葬仪式上,近百名专业礼仪师,将把装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放置在草坪下的墓穴里,象征着生命回归大自然,是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
  “整场仪式肃穆、庄重,给予生命最大的礼遇与尊重。”幸保侠说,环保葬使用的骨灰盒在3至6个月即可降解,实现不占用土地的环保目的。此外,此次首届集体环保葬为无条件全免费,免除骨灰盒、落葬仪式和葬位费等所有费用。他表示,石门峰还将把每年4月3日定为“集体环保安葬日”,为环保葬的践行者举行落葬和追思仪式。
  长江网记者了解到,自武汉2010年推行环保葬以来,已有4年多。虽然这种更加先进的殡葬形式有着各种好处,但从市民接受程度看,仍“认同的人多,实现的人少”。
  在记者随访的30名市民和网友中,24人听说过环保葬,并对这种形式表示认同。而被问到是否会为自己或家人选择环保葬时,仅有4人明确表示会,17人表示将“遵循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9人明确表示不会。
  “尽管我们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但环保葬推进的步伐并不是太大。”武汉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武汉共有经营性公墓15座,2010年至今,仅有1000多人选择环保葬,与天津等城市每年千余人的规模相比,差距很大。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环保葬的人群,呈现“两个极端”:一边是高级知识分子,另一边是生活极度困难的家庭,位于中间层的普通民众,很少主动选择环保葬。“目前武汉每年墓地需求量是1.3万个,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从目前墓地保有量来看,不到20年时间,我们或将面临无地可葬的局面。”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认为,环保葬之所以“叫好不叫座”,是因为它直接挑战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几千年来,中国始终缺乏对死亡体系和理论的教育,对国人来说,死亡是神秘的、是恐怖的,是需要大场面的。”他说,有的人甚至把葬礼上花钱多少,和孝道划等号。“要是办得不体面,还会受到亲属们的责难。”
  除了传统观念的阻碍,尚重生还认为,载体和渠道的缺乏,也是环保葬推行难的另外一大原因。“目前环保葬仍属个人自发行为,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缺乏约定俗成的祭扫场所和方式。在火葬场等地方,也缺乏环保葬的宣传和操作渠道,市民往往难以自主选择传统以外的安葬形式。”
  “死亡是生命圆满的结局,是回归自然的过程。重要是怎么健康快乐,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有用地活着。” 尚重生建议,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生命意识的教育,转变民众的死亡观;政府部门也要多做一些具体的举措,如多规划一些骨灰抛洒区、花卉树葬区和集中祭拜区等,逐渐引导民众移风易俗。
  即日起至3月30日,有意观礼集体生态环保葬仪式或想了解相关事宜的市民,可拨打电话027-85772121、87635298。此外,清明期间,石门峰纪念公园还将组织“鲜花种子换香烛纸钱”活动,让市民度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清明节。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