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慎言“生态葬叫好不叫座”

2016-03-10 17:13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江苏首家100%纯生态葬陵园“龙城古园”坐落于常州,规划建设生态葬容量1.5万到2万个穴位,明年清明节前将投入使用。江苏殡葬改革会议要求,到2020年,新建经营性公墓生态葬比例不少于35%,现有经营性公墓存量土地生态葬比例要大于 20%(扬子晚报网2015年3月29日)。

  清明将临,生态葬问题再度受到关注。相关报道多了,各种议论也多了。有个代表性观点是:“生态葬叫好不叫座。”有报道称:从1990年倡导生态葬起,江苏只有3万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认可度不足1%;江苏目前7900多处公墓建有800多万个壁葬位,使用率仅两成;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万多,选择生态葬者占全体火化人口10%左右。由此有人得出结论:“生态葬叫好不叫座。”还有人发问:推行20多年,为什么生态葬依旧比较冷。笔者以为,应辨证看待这组数据,更应慎言“叫好不叫座”。

  选择生态葬者确实还不够。我们说要强化问题意识,推进生态葬同样需要多些问题意识。看到生态葬差距,有利于冷静分析问题,寻找破解之策,在解决问题中把推进生态葬。不过,“河有两岸,事有两面”,我们还可换个视角看问题。一个规律是,“善”往往以蜗牛速度前进。生态葬是移风易俗,也是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今天倡导,明天就蔚然成风。推行20多年,江苏已有3万多人选择了生态葬,800多万个壁葬位使用率已有两成,南京选择生态葬者已占比10%,这又何尝不是生态葬正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而升温。这也表明,生态葬有着很大上升空间。

  有消息说,这几天南京雨花功德园每天都会接到几十拨买墓咨询电话,绝大多数咨询者都看中了该园区墙壁生态葬。这也反映出,认同和接受生态葬者正越来越多,生态葬也在逐渐由“叫好”向着“叫座”转变。既看到选择生态葬者绝对数还不大,又看到生态葬推进成效和上升空间,我们才能始终不懈怠,以更大信心和耐心把各项工作做好,使更多人因受到激励而乐于选择生态葬,用行动涂好生命尽头的绿色。在这个过程中,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我们当多些辨证思维,善于从事物内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中考察问题,引导人们看清大势,“其善者而从之”。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树葬、花葬等方式处理骨灰,有利于绿化环境、节约土地、移风易俗。但不少人表示:自己能接受生态葬,但要自己为亲人选择,则会担心别人说“不孝”。其实,孝主要指“善事父母”,和是否选择生态葬关系不大。今天,能按法理和道德要求尽到子女责任就是“孝”。生态葬是文明也是种伦理道德,其中包含着“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精神,我们当不断强化生态葬可敬意识。生态葬也是改革,还应以改革精神不断创新,使生态葬鼓励性政策更有吸引力,为生态葬提供更多便利,为满足亲人纪念缅怀逝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同时,党员干部要带头生态葬。党风和干部作风决定着民风。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带好头,生态葬就能得到更多认同和接受。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化”,即“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及常态生活中。实现“绿色化”,需要大家共参与,选择生态葬就是一种参与。舆论引导正确,转念转变合乎时代潮流,服务更人性化,生态葬定能在“叫好”声中更“叫座”。(刘根生)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