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葬成为文明社会的应有之景

2015-03-17 15:4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葬,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举例说,去年夏天,有人为去世的母亲选择了生态葬,结果没几天又退回了补贴,认为这是不孝顺。目前雨花功德园,“三不留”的非常少,不足1%。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2万左右,其中近九成选择买墓地。(3月15日现代快报)
  殡葬,是一个人们十分忌讳的话题,因为它意味着人生的终结;殡葬,同时也是人们不容回避的话题,因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殡葬不仅事关每一个人,而且还事关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因为殡葬涉及到一些极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譬如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倡导文明风气、勤俭节约等等。
  南京去年清明期间实施“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葬奖励政策,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应该说,这一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却不很理想。目前雨花功德园“三不留”不足1%,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2万左右,其中近九成选择买墓地,这两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要知道,孝顺老人,不是体现在给家里去世的老人办很奢华的葬礼,而是体现在老人健在时,平时多尊敬、多陪伴、多抚慰,让老人开心、幸福的度过晚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于“厚葬”来讲,“厚养”的意义更重大,更能体现公民的责任担当。
  应该承认,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让人们摒弃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接受树葬、花葬、草坪葬、江海葬等生态葬形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传统殡葬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教育引导,并出台一定的奖励政策,更需要党员干部的率身垂范。就拿南京来讲,上面数据中,反映固执坚持传统安葬的党员干部能在少数吗?
  生态葬,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应有之景,成为理性社会的应有之举。其实不独南京,在我国不少地方,生态葬还显得过于稀缺,这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