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城市内涝 吸收存蓄雨水

2015-07-22 11:0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人民日报)武汉水资源丰富,“优于水”也“忧于水”,长期面临汛涝同期、抽排能力不足等问题。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7月7日,武汉市公布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此举标志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N”模式推进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

  6月初的一天,武汉突遭大暴雨袭击,中心城区局部降雨量高达150毫米。武汉防指随即启动排渍三级应急预警响应。

  就在其他地区全力应对内涝之困时,青山区江滩则是另一番景象:倾盆暴雨落到土坡、林地、草坡、透水地面和木制栈道表面后,汇集到一条生态草沟里,雨水在这里自然过滤吸收;除一条应急防汛通道、儿童游乐场及健身场地外,这里极少看到硬化道路和水泥管涵。

  “江滩的景观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介绍,江滩景观道路边的生态草沟,可自行收集路面雨水;广场硬地的透水铺装材料下埋设导水盲沟或盲管,把来不及下渗的雨水汇集到景观水系中,雨水通过景观水系内种植的挺水和沉水植物生态过滤后,补充地下水。

  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刘青告诉记者,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将采取“2+N”模式开展试点建设和探索。“2”就是一旧一新两处示范区,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N”就是全市所有的新建项目,不管在不在示范区内,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

  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7年末,七成以上的雨水要能回收利用;地表水达到四类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体系。

  地面透气透水

  解决“内不能蓄、外不敢排”难题

  武汉“优于水”也“忧于水”。

  一方面,市内河湖众多,武汉现有主要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69座,水域总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5%。水网发达,为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

  另一方面,武汉长期面临汛涝同期、抽排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多次因排水不畅带来城市渍水、内涝问题,常被民众调侃为“看海”;而且,由于大量雨污水入河湖、水质恶化等原因,武汉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我们解决‘内不能蓄、外不敢排’的治水难题。”张斐介绍,以沙湖茶港闸口为例,如遇强降水,闸口开早了会污染湖泊,开晚了则会导致城区内涝渍水。“不管是污染还是内涝,我们都会被问责,所以压力一直很大。”

  目前,海绵城市还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法律规范,需要试点城市不断摸索。刘青说,国家层面只有去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但对具体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并没有明确规定,各个城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特色。以下沉式绿地率为例,武汉要求改建区不低于25%,新建区不低于35%。

  对建设海绵城市的困难,张斐用“转折性、长期性、系统性”来概括。“首先,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折。”张斐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过多追求“硬化率”,排水主要靠管渠、泵站,这种排水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下游的排水压力。

  张斐表示,武汉将通过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通过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以及生物滞留、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措施,留住雨水,改善水质,让城市更加洁净,成为市民的生态宜居家园。建设海绵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武汉将搭建以规划部门为主导,道路、园林、建筑、水务等部门参与的海绵城市协同建设格局。

  “海绵城市讲究透水铺装率和下沉式绿地率等指标,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这就需要转变以往的审美理念。对老居民小区的海绵性改造,没有居民的配合、理解和支持,也难以成功。”刘青说。

  投入百亿支持

  “工程治水”与“生态治水”并举

  东湖楚世家是一个建成不到10年的高档住宅小区,多数住户推窗就见水,在家就能赏莲观鱼看水草,好不惬意。负责小区水生态设计的喻俊告诉记者,公司在原有水域四周做了生态过滤系统,确保四周的雨水经过过滤之后才进入小区水系,并在水下种植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此外,还安装了一套类似游泳池的工程换水系统装置。

  喻俊说,现在工程换水系统几乎不用了,生态过滤系统,已经足以保证水体常年维持在四类水质以上。这块小水域,是该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武汉的一块小“海绵”。

  位于南湖附近的南湖假日小区没有这样的“海绵”,前年夏天,小区门口积水长达7天,居民出行受到严重影响。

  专家指出,城市建设的每一项规划设计,都应该考量水环境、水量及地面标高变化等涉水因素;南湖假日小区出现长时间渍水,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地面标高低于南湖水面,而这明显在设计之初就被忽略了。

  城市当然要修建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调蓄、排水,但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工程治水”与“生态治水”要并举,变“简单排水”为“综合用水”。武汉鼓励已批在建和已批未建的城建项目,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调整设计和概算,并对其进行奖励或者补贴;对未批未建的项目,则要求必须按照海绵城市新标准建设。

  青山港原本是武钢运送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专用港口,但近年来环境不断恶化。青山区水务局副局长熊远耀介绍,区政府此前决定对青山港沿线3.6公里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根据原来规划,河流两岸要进行硬化,“现在,根据海绵城市改造要求,将先对河道清淤,然后建设绿色坡岸和雨水花园,同时打造小湿地,改善流域环境。”

  今后3年,武汉拟投资107亿元,支持全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中央财政也将拨款15亿元予以支持。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居住小区、公共绿化、道路海绵性改造和排水系统建设、水生态修复等7大项目建设。

  根据规划,改造完成后,武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在两个示范区,每年将有3600多万立方米、超过三个半沙湖的水量被留在区域内,就地消化,内涝不再是城市运行的“心病”。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