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老城四新新城率先试点“海绵体”

2015-07-22 11:00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4月9日,国家财政部结束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的公示期,武汉正式成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说,建设海绵城市,对于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试点的城市将连续3年得到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武汉每年将获得5亿元补助。

  加强雨水循环利用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刘青介绍,通俗地说,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徙活动更加“自然”。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刘青表示,传统市政信奉“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目前的排水体系也是如此,管道越来越大,但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让雨水落下以后,能够通过湖泊调蓄、绿化等“留一部分”、通过排水管涵“排一部分”,再通过净水系统“净一部分”,减轻集中排水的高峰压力。

  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敏表示,海绵城市通过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措施,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给城市自然呼吸空间,打造会呼吸的江城。靓是进行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系列措施,装扮绿色城市。净是通过生物滞留、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措施,治理雨水,改善水质。

  青山、四新片为新旧城区试点

  刘青表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将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实现武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以上。

  其中,青山老城、四新新城作为一旧一新集中示范区;并以园博园、武汉中央商务区等为分区试点,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后,在全市推广。

  旧城试点区为青山综合示范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综合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新开发区、水敏感区和循环经济区六种需求形态为一体。依托两湖、三河、六园、四片区打造“山水园林湖”生命共同体。

  新城试点区为汉阳四新机制体制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依托丰富的现状水系,打造“一心三横三纵”的网格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重点探索建后维护、政策配套的新思路。

  “原来对排水是‘打点滴’、‘做手术’,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调动城市的每一个部分。”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市政研究所总工程师陈雄志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使城市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实现市民对水的五大期盼——水安、水利、水美、水活、水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