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并非只为树立典型更在于阐明责任

2015-08-12 15:2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引用《左传》里的"三不朽",阐述他对不朽的看法。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以高尚品德与人格,赢得身前身后万人之景仰,即使肉身腐朽,亦可化为永远的传奇;"立功",即立下彪炳史册、流芳百世的奇功,不仅利在当下,更能福泽后世;"立言",即以著书立说的形式,究其一生穷经皓首,以所悟的大智慧,催人奋发,促人共鸣。在胡适看来,传统意义上的"三不朽"固然可以令人见贤思齐,但是它也不免陷入误区:这些精神偶像未免过于遥远,使寻常人等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提出要以"社会的不朽"来替代"偶像的不朽":因为要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而这个重大的责任,他人是绝对代劳不了的。

  关于道德,古语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历史长河激浊扬清,传统道德中不适时宜的思想糟粕早已沉淀河底,已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而仁、义、诚、敬、孝这些中国精神却一直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此次"德耀中华"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刻画的对象涵盖各行各业,每个人的先进事迹更是可圈可点:有人经年累月义务助老;有人大灾之中奋不顾身;有人心怀仁爱处处奉献;有人自学成才建功立业。而仔细观察,这些精神力量并非高不可攀,他们都来自我们之中,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绝非千篇一律的"高大全"。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之所以动人肺腑,正是因为他们的善行,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而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更能萌发人人心中向善愿善的种子。新芽需要清水灌溉才能成长,雏鹰需要乳汁哺育才能飞翔。一点点善行,正是使小善变大德的催化剂,正是让小爱变大爱的点金石。

  道德之所以为道德,正是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而并非脱离真实远离现实的拔高想象;它是皆可为之的众善,而非阳春白雪的独善。如果将一个人的善行比作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分外耀眼却独力难为,那么全社会的善行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温暖他人的同时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古代有二十四孝,记载的都是历朝历代孝子们至亲至孝的故事,但其间也不乏"郭巨埋儿""王祥卧冰"之类强人所难、不合人情的事例。与此不同,当代中国的"二十四德"更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显现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真理。正如冯友兰所言:圣贤是靠后天之历练,而非靠先天之铸就;学问的成就需要才干,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道德的成就只需要努力。

  但是,与先辈的盼望背道而驰的是,当今的我们更多纠结于金钱、利益等身外之物的得失之上,寄情于"小我"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却忘了一句谚语所说的:"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但道德却是永存的。"文天祥慷慨就义,其身虽朽却正气长存;岳武穆杀身成仁,蒙受冤屈却忠魂永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他们的"小我"虽然已经磨灭,但"大我"却化为一幅幅旗帜,引领后人奋发图强;而后人的奋发之力,也倾注其中,形成了一个有着更强力量的"大我":千百年来,有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有人成人之美,谏人之恶;有人刻意孤行,精诚勇猛;更有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这无数的"小我"穿越时间和空间,汇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浩浩荡荡,顺势而下:在过去,这股洪流是秉笔直书在竹帛书简上的历史真相,贵如君王,也得畏惧三分;在现在,这股洪流是社会大众对于"真、善、美"的极力追求,牛鬼蛇神,也得望而却步。在我看来,"德耀中华"并非只是为了树立典型,它更是在阐明责任:我们有义务让生活变得更好,不仅是为了传承"大我"的精神,更是为了筑就"大我"的未来。(特约评论员 曹承俊)

责编:龚晓菲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