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刘国民:发展生态产业促进武汉生态文明建设

2015-02-04 19:0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网 李勇)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发展生态产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建立起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生态文明体系。

    现阶段,武汉正朝着“万亿倍增”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迈进,经济的大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体现在:

1、工业化和城镇化使生态文明发展面临压力。目前我市还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以及重化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大的局面还会继续存在,人口规模大且绝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些都将使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受到限制。

2、能源结构及利用效率不利于生态产业发展。我市呈现“缺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各类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据统计,煤炭的对外依存度达到100%,电力为48%,成品油为100%,天然气为100%,其他能源高达80%。同时,我市资源消耗还普遍存在“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3、自主创新投入及政策推动力相对不足。我市聚集着大量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优越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但由于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衔接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和创业机制,产业生态化发展较慢。同时,在税费政策、扶持政策、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机制。

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一是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地区和各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政绩、实行奖惩与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立法进程,依法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或修订地方条例和办法,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三是完善节能减碳统计体系、在线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新建项目碳排放量指标。合理分解和落实各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工业节能低碳目标。加强地方标准的制定,完善标准体系,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减碳工作。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高碳排放单位加强经常监督。四是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立促进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企业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超额减排企业的奖励力度。

   二、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一是推进重点技术项目改造,不断优化结构。推动汽车、钢铁、石化等节能改造,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产业,提高资源型产业准入门槛,引导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医药外包等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形成涵盖产品研发、技术转让、中介服务、高端制造、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技术咨询服务以及餐饮厨余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领域。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广养殖业循环模式、种植业循环模式、农林牧复合模式、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循环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时、节药、节肥、节种、节粮、节能等农业技术和装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完善政策支撑,为发展生态产业保驾护航。一是完善环境价格和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逐步将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范围扩大到所有重污染行业。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强排污费收支管理。二是健全环境财税政策。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联动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逐步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三是参照我市成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的模式,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基金。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世界银行、亚行和国内银行贷款,努力争取外资财团和企业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转向生态产业领域。四是完善人才政策。依托武汉地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优势,构建生态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专家智囊团,指导生态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吸引国内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人才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服务,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武汉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刘国民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