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雾霾治理要摸清“病源”再决策

2014-01-06 22:38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邹丹 张哲一)2013年前10个月,武汉人仅享用148天优良天气,吸入的PM10和PM2.5分别超标0.6倍和1.8倍,武汉进入了以PM2.5和光化学污染为重点的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新阶段。在武汉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武汉市环保大使王萍认为,治理“雾霾”首先要确定排放源清单,比较各种措施的效果再具体施行。

  雾霾成因复杂,即使采取多种减排措施,也也很难改变雾霾浓度。王萍举例说,假定污染物A的污染贡献率为20%,不等于说把污染物A的排放量减少20%就能让PM2.5减少20%。大量削减工业、交通废气排放或许能短暂缓解,但对经济影响较大,为了补回GDP,事后又变本加厉开工,适得其反。正是因为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结构严重偏“重”偏向“污”,才导致雾霾向幽灵一样在全国各处出没,

  《武汉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提出,增加了公众应对雾霾天气的勇气,对政府治理雾霾工作起到无形的促进作用。她建议,要聘请专家组成专业团队,进行科学系统的战略环境评价,保证用好计划中的280亿元。

  “对大气进行深度-动态监测,实施源解析,确定排放源清单,研究主要污染源和时空分布特征等系列工作,就如何医生给病人治病。”来自医院战线的王萍解释,医生治病先要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搞清楚病源和严重程度,根据化验结果,确定治病的先后次序,按照病人的经济支付能力选择治病方案。雾霾治理也要对拟定的各种组合措施分别预测其效果,最终实施某一种具体治疗措施。监测分析——制定办法——预测效果——优化决策,是治理雾霾的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责编:朱德华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