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去年增速换挡活力不减

2015-03-04 09:0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人民网)2014年,中国,不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与过去相比,去年经济增速尽管略有放缓,但既没有“掉挡失速”,又蕴含着更高的含金量。7.4%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达8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GDP总值。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蕴藏着新逻辑、新气象、新动力。

  阵痛中生成新动力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发展的势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并未减弱。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与2013年相当。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6。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国仍是理想的投资国之一,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时,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

  “中国经济增速适当放缓可以理解为经济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一味讲GDP,而是更多地追求全面发展,更多讲求质量。”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7.4%的增速还是适中的。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增速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用新的思维和理念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会带来阵痛,但新的增长动力也在不断生成。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事实上,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总量增大的情况下,增速适度放缓本身就是一个常态。”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告诉记者。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2015年初的地方两会,不少省份调低了GDP的增长速度。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彬看来,六安市人口多、底子薄,更需要在发展中实现经济转型,在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