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贵队友登台演讲 救人就是图心里一个“善”字
记者王兴华 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朱素芳
(长江日报)8日下午1时30分,距离市民大讲堂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能容纳400余人的会场被陆续赶来的市民坐满。在本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举办的第45期市民大讲堂上,舍身救人英雄陈忠贵的队友登台,讲述他们多年来和老陈一起志愿在江上救援的故事。
陈忠贵的老街坊、老邻居来了,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再送这位老大哥一程;素不相识的市民来了,他们想再听听英雄的故事,缅怀这位城市英雄。
你伸手拉一把就是挽回了一条生命
长江志愿者救援队中,65岁的童淑华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在现场回忆起救人的一幕。
今年10月25日晚8时10分许,汉口王家巷轮渡码头,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7名正在码头帐篷里休息的冬泳队员连忙赶到一艘驳船上查看。
距离船头约5米处的江中,一年轻人身体被大片水葫芦包围,仅头部探出江面。20余米外,另有两名年轻人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童淑华将驳船甲板上的塑料软管绑在腰间,蔡从庆套着一个游泳圈,而64岁的陈忠贵救人心切,未做防护准备,却坚持与同伴一起纵身跃入江中。
在那场惊心的救援中,童淑华和陈忠贵都是两次下水,救出两人。将第二名溺水者拉上岸后,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的童淑华瘫软在沙滩上,“累得感觉不到手脚的存在”。而陈忠贵却再没能上岸。
“每次救人上岸后,我总是对自己说,下次就不要再下去了。但是听见有人呼救,我又忍不住跳下去。”童淑华说。
队员张仁锰朴实地说:“对于溺水者来说,从生到死可能也就是1分钟。你伸手拉一把,就是挽回了一条生命。志愿者救人,什么都不图,就是图心里一个‘善’字。”
今年以来他们救下48名有名有姓者
登台的嘉宾中,胡银荣是唯一的女性。她回忆起自己救人的一个故事。
2011年2月的一天,刚冬泳完的胡银荣走上了岸。这时,她发现一位老人有些不大对劲,正慢慢向水中走去。江水已经没过老人胸部。
她连忙跑过去拉住老人:“有什么想不开的,要走这一步?您先上去再说。”在水中,她拉不动老人,连忙呼喊其他队友来帮忙。老人终于被拉上岸,而胡银荣的头发上已有了冰凌。
还有一次,风大浪急,渔船被打翻,一对渔民夫妻被困在水中。在救出妻子后,丈夫被水冲走,两名队员跳入水中拼命追赶。把丈夫拉上岸后,两名队员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凭借培训掌握的急救知识,两名队员将他救了过来。
为了救人,有的志愿者来不及脱衣服,来不及拿出手机,就跳进江水。面对被救者送来的锦旗和慰问品,他们把锦旗留下,把礼物和钱退了回去。
据了解,今年以来,他们救下的有名有姓的市民达48名。张仁锰说,有人被救起来后,扭头就走了,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可能有的是学生,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而有的人怕我们要钱,心里有顾忌。”他笑着说,“一条生命被救回来,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两年前,陈思在汉阳开了一家小吃店,专门做铁板烧。陈忠贵每天负责给儿子陈思采购食材。采购没几天,陈思就发现自家购买的食材总是比别人家贵。原来,陈忠贵总是在超市里购买鱼肉,蔬菜也都是买菜市场里最新鲜的。
陈思责怪老陈不知道控制成本,老陈发了火:“人家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我们肯定要用最好的。你是我老陈的儿子,除非不开店,要开店就要讲良心。”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陈思在清点父亲遗物时,在父亲的摘抄本上看到的一句话。
这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的一句话,被陈忠贵记了下来。陈思准备把这句话挂在自己开的店里。
出事当天,陈忠贵第一次救人上岸后,队员们纷纷劝阻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他不要再下水。但他一边答应,一边还是悄悄地跳到江中。
知父莫若子。陈思说:“当时,爸爸看到江里还有人没有被救起来。让他选择100次,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
这句话感染了到场的所有志愿者。他们说,老陈就是一支火炬。如今,他们要把这支火炬接下来,让它燃得更旺。
张仁锰、胡银荣、蔡从庆、周谋望、俞关荣(从左至右坐者)等5位嘉宾登台,讲述他们多年来和陈忠贵一起志愿在江上救援的故事 记者陈卓 摄
现场>>>
救援队队员演示水中救人
“我们鼓励用科学的方法去救落水者。”8日下午,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现场宣传、演示水中救人知识。
据了解,因为救人而牺牲的报道很多,每次都让队员们惋惜良久。在8日下午的市民大讲堂上,救援队队员提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好的救援就是求救;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不懂得水中救援,在岸上提供的帮助可能会更大。
两位队员在台上演示如何在水中救人,引起了观众的兴趣。队员说:“水中救援也需要培训,不是每个人都会救人。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但绝不希望无谓的牺牲。大家始终要记得,生命是最重要的。”他们也衷心希望市民能珍惜生命,不要贸然在危险水域游泳。
(记者王兴华)
责编:彭莹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