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有建

2014-09-19 15:4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开千间兮广厦,竞多士兮云翔。夏弦春诵兮静几明窗,宏我实中兮育楚贤良,后顾前瞻兮期盛传而美章?武兮绳绳与日月兮齐光。……”激昂的校歌唱不尽省实验“忠毅勤朴”煨育英才的铮铮使命,诉不完省实验探索求真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董有建校长,于深厚的学识奠基下大胆地触摸教育使命的灵魂,在澎湃的热情激荡下高高擎起教育改革的风帆。他如同指路北斗引领万千追随者的脚步,如同绕线绞盘情牵师生们的心弦,一点点升华众人智慧的奇思妙想,一丝丝打磨圣园思索的成功大脑,令省实验这所百年老校一步步焕发出别样的朝气与生机。

  “没有信仰,也就失去了追求教育的勇气与魄力;没有历史,也就失去了人生应有的终极关怀。”(蒋葆华)凝望20世纪的特色名校,或静谧、或雅致、或野趣、或新潮,无论遵循何种道路,均是在勇敢地追寻一脉相承的教育传统,均是在无畏地提升由内而外的精神气质。深谙此理的董有建校长深刻懂得,学校只有尊重历史、注重传承、练好内功,才能够蓬勃持久地发展下去。

  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员工见面会上,董校长就这样谈到:“省实验作为全国知名、省内著名、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级示范高中,一直以来,处在基础教育地域生态群落的相对高端,但未能及顶。社会高度关注,地方党委和政府、教育局重点扶持,加之学校九十年办学历史所累积的人脉资源,所形成的教育文化和办学特色,所创造的教育品牌和教育经验,都是支撑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更声情并茂地向全校教职员工描画出省实验未来的美好景象:“我理想中的省实验,应该是山顶上的学校:阳光多一点,阴霾少一点;豪情多一点,狭隘少一点;视野宏阔一点,包容性强一点。要有一种大气,有一点霸气,有一份精英气,还要有一些平民情怀。不甘人后,勇立潮头,引领风骚。当然,这要假以时日。在我主政学校期间,也许还难以达到如此境界,但我会为此而奋斗!”

  一番箴言,立于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处,展示出海一般的胸襟气魄;站在继承与发展的高崖上,怀揣着火一样的敬业深情,字字诠释着教育者的良心,句句散发着教育者的魅力。“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有人均不禁瞪大眼睛注视着这位挥斥方遒、魄力十足的新任领导者。他,会为省实验注入新的活力吗?

  思想的力量只有转化为行动的冲劲儿,才会更加深入人心、生根萌芽,最终结出最为香甜的果实。果敢的董有建校长身体力行,从2011年至今的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与广大教职员工一道,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始终秉承“忠毅勤朴”的校训精神,高举“实验”大旗,注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包容、博纳、鼓励、助推,在传承与发展中砥砺前行,不仅探索实施了“一体两翼”的学校发展模式,更响亮地提出了“打造城中精品”的办学目标。

  业不在大,而在于精,“精品”的概念呼之欲出——做精品、抓精细、出精彩。

  做精品,就是打造武昌这所中心城区的精品高中,追求办学品质,在“高质量”上力争实现“绿色质量”,全面的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

  抓精细,就是夯实育人的过程,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微观上抓出实验特色。

  出精彩,就是结果和影响。学校提出“让优秀成为习惯,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的育人理念。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教育本无小事,事事关系到育人,想做“城中精品”的省实验更加懂得这一道理,由上而下,由领导至教师,满怀热忱,无微不至,情为生系,利为生谋,权为生用。

  管理无疑是一门灵活且综合的艺术,它不仅包含各种具体的技能和方法,也囊括前瞻规划、真诚沟通、协调均衡等诸多要素。尽管董有建校长有着超凡的管理能力,但繁琐的校园事务岂能仅凭一人之力撑起!强将手下无弱兵,一支戮力同心、勇于担当、善于谋事、精干有力的管理团队,在董校长的带领下首先建立起来。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文化是管理的精神之魂,管理是文化的延伸,在管理上追求民主、科学的省实验,不断将学校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集约型”向“民主型”过渡,从“人治型”向“法制型”深化,从“行政型”向“文化型”渗透。

  省实验从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本校校情的用人机制,分层赋权,逐级聘用。除校领导班子成员由上级任命外,其余岗位共分为三大类多个小类。校内各职能部门正副主管、年级主要管理团队成员及教研组长为重要管理岗位;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校内基层主要管理岗位,同时也是教学岗位;其他科任教师为教学岗位;各处室一般工作人员为辅助服务岗位。大凡管理干部,除极个别特殊岗位外一律参加教学岗位竞聘;甚至三位主要校领导,每个人也都必须蹲点一个年级,负责配合协调年级管理事务,起到保障、监督和服务的作用。

  随着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校进一步实行层级加扁平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双向择岗,优化组合。每学年工作结束后,学校都安排一次集中申报集中择岗,每人可申报多个岗位,通过征求各班主任、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意见,校领导和年级管理团队合议,最后决定出各岗位的人选。择岗顺序先高三,再高二,再高一;先班主任、备课组长,再科任教师;先一线教学,再辅助服务岗。学校根据每个年级管理和教学力量均衡布局,提出各年级部分保留人员建议名单,供年级参考,从而避免了大量业务骨干在某一年级扎堆的现象,尽可能优化组合,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年级管理团队主要成员实行三年一个任期,不搞终身制。每个自然年度的岁末,都要召开教代会,由校领导和职能处室负责人在会上述职,当场考核,依结果或提出表彰,或诫勉谈话,或免除职务。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道”的载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教学生以德行,自己首先是德行的模范;教师授学生以知识,自己必须是知识的先锋;教师传达学生以生气,自己也应成为朝气蓬勃的范例。

  在建设好学校管理团队、激活学校内部用人机制的前提下,省实验花大力气努力建设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上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严守师德底线,坚持坐班制,关爱每一位学生,三个有效提升质量,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五点基本要求;同时以业务提升为纲,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认真开展“读一本教育专著,做一项教育专题研究,上一节教学展示课”等学习、研究、实践活动;对名特优教师给予重点关照,让他们能够舒心工作和生活,享受政策带来的各种优惠和便利;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认真倾听其诉求,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镜头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2012年12月4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身着青灰色风衣,在听者云集、学生满堂、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激情吟诵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并展示自己遒劲的书法作品。简洁的装束掩盖不了其浑身的才气,激昂刚劲的语调展现着其由内而外的热情。

  这位老教师不是别人,正是董有建校长。他率先垂范,亲自登台执教,和学生一起品享伟人诗词的奥妙,一起感怀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推动了学校“领导率先上讲台、干部沉心搞教研”的良好风气。而他,也早已成为了全校学生口中和蔼可亲的“董叔”。

  在多种场合,董校长都说:“我虽然是实验中学的校长,更是实验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一人一课’也应该有我的一份,高效课堂建设也应该有我的一块责任田。”在2012届高考再次取得辉煌成绩后,省实验领导集体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号召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努力将学校教育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了“王者归来”。

  学校在严抓教育管理的同时,还大兴教改教研之风。先后派遣领导干部、骨干教师远赴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全国知名教学改革先进学校考察学习;在校内,则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人一课”“青年教师赛课”等教研活动,有声有色地探索高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以“理念”为先导。学校提出了“让学生在学校幸福生活,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进“三以”(以生为本、以学论教、以师为贵)、“四制”(校级干部蹲点制、年级主任承包制、学科组长责任制、班级质量捆绑制)、“六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活动和有效评价)等活动。

  以“有效”为中心。学校变讲堂为学堂、变单边讲堂为多边课堂,变单边教学活动为有序、有效的互动学堂;要求老师们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不能代替复杂的思维训练,不适合的内容、不适合的学科坚决不用多媒体教学;提倡精选、精编课堂训练题、课后作业题,开展学案、题库建设,反对低效、无效的题海战术,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制定了各科作业标准,由班主任总负责、总协调各班各科作业量,确保学生一定的休息时间。

  以“规范”促提升。学校编印了《高校课堂建设资料选集》和《教师工作指南》以及学生《我的成长日记》,指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启动了星级学科组评比活动,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规范学科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书育人的能力。

  对“评价”做调整。根据课改要求,对教学评价机制从视角和操作等切入点进行改进:确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升学情况,并根据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活动、音体美活动等情况来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业绩;完善教学评价的环节,将学生的状态进行阶段性比照评价,将教师的常态教学理念、方式与过程中的作为、最终结果做比照评价,注重将学生最终的学习、人格成长进步与老师的作为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评价的方式,实行定期教学检查,开展定期的学生评教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家长(代表)座谈活动,把教师的自评与同行的互评结合起来。

责编:王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