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文

2014-09-19 15:3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现在发展为“3+1模式”的学校,有粮道街中学本部,厚朴、三角路三个校区,还与武汉经济开发区二初合作办学,成立了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开发区分校。在管理上实行“文化立校、品牌发展、和而不同、块线联动”的策略,促进了四个校区的协调和谐整体发展;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学生2300多人;在岗教职工210多人。作为以希望教育为品牌、享誉全国的单设初中,学校的这种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杯,离不开教职员工的拼博奉献,更凝聚着一校之长王朝文同志的智慧与才能。

  一、自强之路

  王朝文同志从1996年开始先后任武汉市徐家棚中学德育副校长、徐东路学校教学副校长。2001年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先后任武汉市红岭中学、武汉市中北路中学校长、武昌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2006年担任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校长至今。

  二、自强之果

  (一)办学成果

  学校连续八年获武昌区教学质量奖和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连续七年获武昌区最佳文明单位。先后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地通过

  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标准化建设、初中素质教育特色校的督导评估和“武汉市第二届群众满意中小学”的评选。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市首批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现代学校联盟学校;学校成为省国培计划教师跟岗学习和校长挂职培训基地;是全国改革开发三十年基础教育特色校、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十大影响力学校、全省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还高质量地完成中国教育学会、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研究》、《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与《希望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

  (二)学术成果与影响

  2007年王朝文同志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作《让学生找到最佳位置》的专题报告,全文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扩大了希望教育在全国的影响。撰写的论文《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播撒希望、促进发展、成就未来》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21次学术年会全国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全国学术年会作了题为《抓机遇、破难题、扬特色、促发展》的主题报告,全面介绍了学校的研究成果与管理经验。

  撰写的论文《希望教育课堂文化建设与减负提质的关系研究》在湖北省2012年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暨第三届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论文《学校文化自觉与校长领导能力》在2012年武汉市“校长领导能力建设与教育家办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8年11月28日,现代教育报以整版《育人先育心》报道了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文化建设;《成功》教育杂志2008年第10、11期连续以《让希望从这里起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报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标准化建设情况。

  王朝文同志主编的《希望教育新模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且在全国发行。编撰了《希望教育校本课程》、《希望教育安全读本》、《点燃希望之火》、《在希望中腾飞》系列丛书,成为武昌区校本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希望教育新模式》、《希望教育校本课程》等读本4万余本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精神食粮。

  王朝文同志主持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获得武汉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武昌区“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希望课堂文化建设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检查,评价等级为优秀。

  王朝文同志是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昌英才、武昌教育优秀人才、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是武汉市兼职督学;武汉大学教科院、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学校长培训班的兼职教授、导师,是湖北省国培计划基地学校的导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的顾问。

  王朝文同志还兼任了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昌区

  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武昌区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三、办学理念

  王朝文同志自2006年担任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校长以来,从生命层面认识粮中的教育: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对生命的激励,因此希望教育是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洒向学生都是爱,奉献社会都是才”是希望教育的境界。

  从教育层面认识粮中的教育:教育要全面回归到全面育人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今天的受教育就是为明天的工作、生活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育要让师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

  从文化的层面认识粮中的教育:学校是师生生命发展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场所,学校应当在自己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要点燃师生希望之火,奔向未来。

  (一)以科研为先导,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王朝文同志带领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员工凭着理论上的自信,文化上的自觉,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为抓手,坚持希望教育的理论探讨与教育实践,形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奔向未来”,凸显了鲜明的办学核心价值取向——“撒向学生都是爱,奉献社会都是才”。学校成长为以希望教育为品牌、享誉全国的单设初中,成长为武昌名校、市素质教育特色校、市示范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

  一种教育行为,“希望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王朝文同志在担任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校长期间,先后接待了来自上海、贵州等地的教育考察团37个;受聘于湖北省教育厅为湖北省200多位农村中小学校长做了20多场次的专题培训报告,还多次为贵州、四川、安徽、广西、河南等地的骨干校长培训班学员进行培训。先后对保康县、潜江市、宜昌市、黄石市、荆州市等地国培计划的21位挂职校长进行了一对一的培训。

  学校与陆家街中学、秦园路学校、四美塘中学、文华中学、积玉桥学校等区内多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组织教师送教咸宁、新洲、随州、郧县、保康、枣阳等结对帮扶学校。推动薄弱学校的进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与全国、省市区兄弟学校的互相学习交流中,成为武汉市基础教育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给同类课题以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扩大了希望教育影响,希望教育发挥了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作用。

  (二)以行为文化为重点,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王朝文同志认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是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教师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学生层面,开展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系列活动:

  定三标:定成才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定成人的目标,明确完善的方向;定成功目标,明确奋斗的方向。上三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收获;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上擂台,显示自己的能力。践三行:校园希望行,做学校的主人;社区实践行,做合格的市民;创性素质行,做合格的公民。展三长:在班级展示学子的擅长,在家庭展示孩子的专长,在社会展示幼子的特长。上三榜:班级设立成功榜,激励全体学生成功发展。年级设立优秀榜,激励学生、小组、班级合作发展。学校设立成就榜,激励师生主动发展。

  这使希望教育由点燃学生内在希望之火,到学生自燃希望之火;由成才成人的他塑变为自塑;由被动的发展变为主动的发展。

  2.教师层面开展了三大行动:

  (1)开展品牌发展行动,以希望教育办学理念统领教师思想,以“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教师队伍。

  (2)开展质量发展行动,打造希望课堂,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3)开展和谐发展行动,搭建沟通服务平台,促进教师主动愉快和谐的发展。

  3.管理层面编拟章程,创新机制:

  编拟形成了《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章程》,创新了四大校区的管理机制,建立符合校情的议事机制,保证党政工作高效和谐运行。

  一是发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推进“激活希望,引导成功”的希望教育德育、打造“唤起希望,激励个性”的希望课堂,丰富“培养希望、体验成功”的希望教育校本课程。提升了学生发展目标,形成了师生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是学区联动、校区联动。积极参加市局的重大课题《特色学校形成途径研究》,参与武昌区的学区建设,在学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牵头作用。

  (三)以环境文化为保障,满足师生发展需要

  王朝文同志注重把教风学风、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所蕴含的文化内质体现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之中,使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融合统一,构成希望教育潜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充分发挥了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融合功能与怡情功能。

  学校按2006标I类装备了各实验室及功能教室,现有专用教室16间,还有具有鲜明希望教育特色的集体备课室、教工之家、书吧、科技活动室、艺术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健身房等。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

  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二是提升设备的育人功能。装备使用率达100%,学校人文景观及整体校园环境均达到育人及师生学习、活动和生活需要。做到了学校设施为学生发展服务。

  四、工作经验

  品味王朝文同志的“工作经验”,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

  现代学校必须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品质:老师们都深爱着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热爱学生,点燃希望之火,奔向未来。

  现代学校必须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爱生、奉献。

  现代学校必须形成良好的风气:让读书成为需要,让研究成为常态,让优秀成为习惯。

  现代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学生喜欢、教师幸福、人民满意。

  这是一种根植于校长内心的修养和品行,是无需他人提醒的自律和责任,也是一种承担责任和道义的勇气与魄力。

责编:王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