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小平

2014-09-19 15:2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饶小平,女,现年42岁,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从新洲边远农村小学调到武汉市新洲区邾城四小,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书记、校长。从教24年,她把人生最宝贵的18年光阴和血汗奉献给了邾城四小的创建和发展,从2005年开始,将一所濒临拆并的农村小学打造成全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留守儿童第一校、武汉市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武汉市十佳创先争优服务窗口,先后被评为武汉市师德十佳集体、武汉市高效课堂样本校、武汉市留守儿童示范校,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创新教育新机制特殊贡献奖。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对学校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近百家网站对学校的办学事迹进行转载和跟踪,网易等网站还开辟专题图片贴吧。2011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邾城四小用真情实策打造了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经验很好,可宣传推广”。曾有报刊对邾城四小称载:“留守儿童第一校,名额堪比专家号。”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获国家教育部华夏千秋基金会授予“园丁奖”、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教育系统先进女教职工、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建功立业女标兵”、武汉市“重大项目建设先进个人”……

  邾城四小的发展史犹如一部融合智慧、血泪、拼搏的励志神话大剧,而饶小平则是这一神话的主导演和制作人,这一剧作阐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问津求真、立德树人的武汉精神和武汉教育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

  谋新篇弃旧路,敢为人先求生存

  邾城四小地处城乡结合部,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不仅决定着生源的不同发展水平,也使学校的发展处于尴尬地位,直接造成2005年因生源不足200人面临拆并的困境。一时间,学校人心惶惶,何处何从?是接受布局被动消亡?还是探寻新路,绝地求生。作为管理者,被动拆并无疑省心省力,探寻新路需要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饶小平和时任校长张雷英同志高瞻远瞩,针对新洲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难以接受正规教育,许多孩子的学业荒废这一现状大胆决择,瞄准新洲区留守儿童这块教育空白点,找准学校发展的支点,决定将学校改建成针对留守儿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而全寄宿制这一块的工作由饶小平来负责,寄宿制当时在新洲区小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安全、教学任务、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的风险让许多老师、家长对四小这一工作持怀疑态度,在这样的压力下,饶小平没有退缩。她坚信,生存来自于超越自我的思想,只要肯吃苦没有干不成的事。以他人之长为己所用是饶小平确定的“战略”部署之一,查阅资料,到同类学校中学习,甚至不辞劳苦,远赴深圳、北京、新疆等寄宿学校,取回真经。经过听、察、看、访结合自己的校情制定了她“战略”部署之二——类似军事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寄宿制管理体制,全寄宿学生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将优养的任务摆在首位。事实证明,这一前所未有的开创之举给邾城四小带来了巨大的生存转机,2007年2月四小仅寄宿生就突破了一千六百多人,短短的三年时间,学校由濒临撤并时的迅速发展为市区知名的农村留守儿童最大规模的寄宿制学校,一时间,家长纷纷慕名而至,因学校规模有限,当时只能限额招生。

  筹全局重细节,追求卓越创精品

  一个前瞻性的大胆决策显示了作为校领头人的魄力和思想,然而四小要想走得更远更高,更需要管理者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引领。饶小平校长意识到,高端的定位、先进的理念、精细的管理等都需要全局规划。基于邾城四小的办学特点,她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和反复论证,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秉承“良好习惯从养成起步,美好人生从这里启航”的办学理念,以养成教育为特色,以“好家园、好习惯、好人生”为办学目标。致力于“校园环境最优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的探索,总结寄宿制办学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完善“三功能一主体”发展模式,即,更加强化学校的养成教育功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功能、发展个性特长功能,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三大功能规范和完善“三大系统”,即养成教育系统、学科教学系统、学生特长培养系统。针对学校的全局规划,饶小平又将具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点,关注每个点的精细化要求,在教师队伍中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实现管理层面的精细化。精细化的管理所带来的的直接效应就是就是成就邾城四小的精品教育,一时之间社会享誉如潮,省内外教育考察团队纷至沓来,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农村薄弱学校、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留守儿童寄宿制品牌学校”“三级跳”的教育神化,邾城四小的成功经验也被推向全国。

  强内涵实外延,问津求真促发展

  饶小平深知邾城四小的办学作法不能力停留在经验层面,必须依托科学的方法上升到研究的高度,因此她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的重要手段。她利用空余时间到教研室、科技局“串门”,请求专家支持帮助,并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师科研工作。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她从德育和教学两个口径入手,分别以《留守儿童寄宿宿制学校自主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申报立项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为题申报立项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她身先士卒,自己千方百计挤时间钻研和探索,为了让平时习惯于埋头教书的老师们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她在全校大力营造教育科研氛围,切实强化科研管理,努力把教育教学纳入通过科研提高质量的轨道,初步实现了“教育科研一体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评审奖励制度化”的教科研管理目标。在课题研究中,学校通过多形式的培训,唤醒了教师的教育激情和科研意识;通过提供各层次的交流、展示、竞赛的舞台,创新科研成果,形成竞争意识;通过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导师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舞台、拓路子、压担子,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自主·乐学”学科个人课题研究,深入进行了系列研讨活动。研究中,我们不断反思教育习惯,除了采、取讲座等单向传输信息的方法培训教师外,更多的是针对学校出现的教育教学现象组织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实践带来了教师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大表扬的力度,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以平等的意识对待学生;以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带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等。在“自主·乐学”的温情光照下,全校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13名教师的个人课题在市区获奖。2012年12月,全市留守儿童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上饶小平校长就学校课题研究情况作经验介绍,并在大会上交流,《留守儿童寄宿宿制学校自主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全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她主持的《语文自主·乐学教学模式研究》获得好评。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也使学校拥有了一批叫得响的优秀教师,她们当中有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市百优教师、区十大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等。近三年有38名教师获市、区级优质课奖,有56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5人次教师获市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

  存大义舍小我,立德树人保根本

  工作24年,其中的18个春秋全部贡献给了邾城四小;一年三百六十天,其中至少有300天在校园内;一天24小时,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的15个小时都处于现场工作状态。以上三组数据概括了饶小平对邾城四小的付出。从2005年至今除了外出学习和开会外,饶小平就很少出校门,搞教育的她居然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为了要安心学校工作,却把儿子寄读在学校,儿子为此哭闹过多次,每次当她看到儿子那思念母亲而忧伤绝望的眼神时,她的心都碎了,可这份愧疚只能深埋在心底,为了在校寄宿的几成千上万留守儿童,她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让他成为一名妈妈近在咫尺的留守儿童,她的如山母爱因为众多缺乏母爱的孩子,因为对职业的热爱分在儿子身上的稀薄成为她对儿子永远的愧疚。她的父母年迈多病,她却只能打打电话问候,不能尽孝膝前。长年累月的脑力和体力透支使她的身体频敲警钟,但是她从来舍不得在院多呆片刻,她放不下学校,放不下孩子们。在她面前,个人的所有事都是小我,只有学校,只有学生,只有教师才是她的天。大年初一,她带领校委会成员,带上礼品和慰问金,登门向离退休教师拜年并汇报学校工作,请教治校方针。为解决新教师的经济困难,她总是让他们上班第一天就得到有关待遇,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多年来,她用真情,打造了“校长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事业”的良好工作局面。正是她存大义舍小我的牺牲精神,给邾城四小的老师一种无声的感染和影响,形成了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教师文化。身正为师,言正为范,这是立德树人之本,也正是这种教师文化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饶小平同志,从一个普通的教师,直到今天的校长,看似很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坚守与执着,办好让政府放心、家长称心、学生欢心的寄宿制学校,全面促进留守儿童幸福快乐的成长,她将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积极探索各类困难群体的教育规律,全力破解教育难题,进一步夯实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品牌发展的历史新篇。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